
作者:曾毅,张华林著;郭作飞,王志清丛书主
页数:184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90163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诗学史,理论丰富,内容繁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源头,如各种诗歌文体、风格、体式的源头,或某种文体的功能的源头;而这些探讨皆不约而同的指向《诗经》,即把《诗经》作为这些对象的源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源观”。本书对“《诗》源观”自身有关问题,如这个观点的产生原因、目的、发展过程、内涵变化及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等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深刻的揭示。
作者简介
曾毅(1974-),重庆市开州区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本项目等六项课题,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十六部(独著八部,合著八部)。 张华林(1977-),重庆合川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诗经》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一、何谓“《诗》源观”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意义
四、研究步骤和思路方法
第一章“《诗》源观”在汉代的建立
第一节 “《诗》源观”的建立过程
第二节 汉代“《诗》源观”的实质内涵与建立目的
第三节 汉代“《诗》源观”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诗》源观”的发展与定型
第一节 《诗经》文学性的认识之路
第二节 “《诗》源观”在魏晋的发展
第三节 “《诗》源观”在南朝的定型
第三章 “《诗》源观”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一节 “《诗》源观”对汉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诗》源观”对汉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三节 汉代“《诗》源观”对魏晋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诗》源观”对魏晋以后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四章 “《诗》源观”与“诗骚同源观”的融合
第一节 “诗骚同源观”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诗骚同源观”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诗骚同源观”产生的意义
第四节 “《诗》源观”与“诗骚同源观”的融合
附录 两篇与本书内容有关的屈骚批评的学术论文
汉代“骚辩”与刘勰“辨骚”
从依(以)《诗》评《骚》到诗骚同源——唐前屈骚批评的发展及其意义
参考书目
节选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源观研究/三峡学者文库》: 这篇论文是陆理原的《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论》1,该文主要是研究该时段《诗经》研究的新变化,从“研究角度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就“研究角度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来说,作者又从“经学研究内部的矛盾斗争”“在模仿与引用中见转变”“在佳作名句赏鉴中见转变”“对部分诗旨的新探索”“宗经理论中的文学内涵”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其中“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来说,作者又从“《诗经》抒情特质的探讨”“赋、比、兴的界定及其特点”“对《诗经》语言特色的探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该文作者所下功夫比较深,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应该算是比较全面之作了。其他很多相关的论文只是在我们所举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有所补充而已,我们就不再列举了。 对于专著来说,我们认为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一隋唐)》2中的研究亦比较详细而且分析较为透彻,其书第六章标题是“魏晋六朝《诗经》文学阐释的空前活跃”,从“空前活跃”一词就知道与两汉的《诗经》研究相比,魏晋南北朝的《诗经》文学阐释和接受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作者用六节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依次是“魏晋六朝的思想学术与《诗经》研究”“《诗经》的经学解构与文学定位”“魏晋风流与谢氏家族的品《诗》”“刘勰对《诗经》艺术的系统评论”“钟嵘、萧纲:《国风》范型地位的凸现”“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其中第四节和第六节又分别从三个小的方面进行了论述,如第四节的三个小方面是“对《诗经》文学性质的认识”“对《诗经》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结”“对《诗经》与后世文体关系的揭示”;第六节的是“补《诗》仿《诗》所呈现的文学观念”“深情的感悟与缘情的解读”“对《诗》中兴象情境的审美开拓”。佘正松、周晓琳主编的《(诗经)的接受与影响》一书中有两篇周晓琳的文章,即《魏晋诗人对(诗经)的接受》《南朝作家对(诗经)的接受与发展》,专门从创作的角度论述了魏晋和南朝对《诗经》的接受,其重要的视角有“魏晋诗歌对《诗经》文本的吸收改造”“南朝作家对《诗经》艺术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不厌其烦地罗列相关研究论文和相关著作的章节及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其目的是使我们的读者能对魏晋六朝《诗经》研究和接受的新面貌有所感知和认识。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新的文化氛围中,从文学角度来批评、研究《诗经》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对《诗经》的文学阐释与接受已是大势所趋。汪书用“空前活跃”一词来形容此时的《诗经》文学阐释的盛况,这是不错的。而这种文学阐释的活跃对后世《诗经》研究和阐释重心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新面貌不仅与南朝“《诗》源观”发展和定型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可以加深对“《诗》源观”发展和定型原因的理解。只有《诗经》的经学地位被消解解构,其文学属性才能显现出来,才能得到普遍的文学阐释和接受,人们才会把它当作文学文本。这样,《诗经》的文学性才会得到很好的呈现,人们才有可能从文学的源头去认识它、接受它。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既与“《诗》源内涵”有关,更与“《诗》源观”在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自觉时代以后继续成为一种普遍的大渊源论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