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兴明,卢迎伏著
页数:29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22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激烈思想论争中,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通过以“交往理性”为基本视阈来重新审理“现代性批判”,而将该“论争的水准提高了几个层次”,本书即以哈贝马斯关乎此论争的代表作《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年)为研究论域;全书各章分为思路梳理、课堂研讨和延伸阅读三大部分,以期通过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逐章精读与研讨,真正介入这场旷日持久的现代性思想论争。
作者简介
吴兴明(1957— ),文学博士,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和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秘书长,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系主任。研究专长为艺术理论、美学和中国思想史。卢迎伏(1981— ),文学博士,汉族,河北省定兴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文学理论,近年来在《文艺争鸣》《国外文学》《云南社会科学》《当代文坛》《中外文化与文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和《英语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译文数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有专著《从“我言”到“天使”——里尔克的存在诗学研究》出版。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现代的时代意识
二 现代的时代意识的“自我确证的要求”
三 现代的原则——“主体性”
四 “主体性”确认带来的诸种问题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二章 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理性”成为和解力量的时代动机
二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宗教伦理总体性
三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绝对”)——艺术审美的
解决途径
四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绝对”)——“国家”扬弃
“市民社会”
五 黑格尔及其继承人的问题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三章 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黑格尔左派的第一个特征:激进的偶然性历史思想
二 现代性话语的三个论题(黑格尔左派第二?三?
四个特征)
三 实践哲学对黑格尔主义设计的继承
四 新保守主义对实践哲学的回应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四章 步入后现代:以尼采为转折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小结前三章 并引入尼采
二 “新的神话”与狄奥尼索斯
三 尼采的酒神精神
四 海德格尔与巴塔耶对尼采的继承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五章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霍克海默与阿多诺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启蒙与神话的悖论关系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正确使用与错误使用
三 尼采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影响
四 工具理性批判与审美主义一权力理论批判的困境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六章 形而上学批判对西方理性主义的瓦解:海德格尔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
二 海德格尔未走出主体哲学困境
三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的概念策略之形成
四 海德格尔与交往理性的关系
五 海德格尔与纳粹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七章 超越源始哲学:德里达的语音中心论批判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书写”优先于“语音”
二 哈贝马斯对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批判
三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判与哈贝马斯对德里达的批判
四 原始书写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八章 在爱欲与普通经济学之间:巴塔耶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异质”与“神圣”
二“异质”与“革命”
三 “浪费”和“主权”
四 伦理合理化与总体物化后的“自由”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九章 理性批判对人文科学的揭露:福科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历史性的话语分析
二 从考古学到谱系学
三 反对“大写历史”
四 先验与经验杂糅的“权力”概念
五 三种“知识型”
第二节 延伸阅读
第十章 权力理论的困境:再论福科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权力理论”所面临的三个难题
二 先验与经验杂糅的“权力”概念
三 无规范性基础的权力理论
四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十一章 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路径:交往理性和以主体为
中心的理性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从主体哲学范式转向主体间性范式
二 理性的分裂模式和排除模式
三 交往理性的宏大视野
四 三种实践哲学的弊端
五 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与现实的交往共同体
第二节 课堂研讨:对作为思想样式的偶在论及其相关性的
反思性评论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十二章 现代性的规范内容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理性批判者的错误之处
二 实践哲学与交往理论的不同
三 “货币”与“系统”
四 自主的公共领域与欧盟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后记
第一章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现代的时代意识
二 现代的时代意识的“自我确证的要求”
三 现代的原则——“主体性”
四 “主体性”确认带来的诸种问题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二章 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理性”成为和解力量的时代动机
二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宗教伦理总体性
三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绝对”)——艺术审美的
解决途径
四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绝对”)——“国家”扬弃
“市民社会”
五 黑格尔及其继承人的问题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三章 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黑格尔左派的第一个特征:激进的偶然性历史思想
二 现代性话语的三个论题(黑格尔左派第二?三?
四个特征)
三 实践哲学对黑格尔主义设计的继承
四 新保守主义对实践哲学的回应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四章 步入后现代:以尼采为转折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小结前三章 并引入尼采
二 “新的神话”与狄奥尼索斯
三 尼采的酒神精神
四 海德格尔与巴塔耶对尼采的继承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五章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霍克海默与阿多诺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启蒙与神话的悖论关系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正确使用与错误使用
三 尼采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影响
四 工具理性批判与审美主义一权力理论批判的困境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六章 形而上学批判对西方理性主义的瓦解:海德格尔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
二 海德格尔未走出主体哲学困境
三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的概念策略之形成
四 海德格尔与交往理性的关系
五 海德格尔与纳粹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七章 超越源始哲学:德里达的语音中心论批判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书写”优先于“语音”
二 哈贝马斯对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批判
三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判与哈贝马斯对德里达的批判
四 原始书写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八章 在爱欲与普通经济学之间:巴塔耶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异质”与“神圣”
二“异质”与“革命”
三 “浪费”和“主权”
四 伦理合理化与总体物化后的“自由”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九章 理性批判对人文科学的揭露:福科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历史性的话语分析
二 从考古学到谱系学
三 反对“大写历史”
四 先验与经验杂糅的“权力”概念
五 三种“知识型”
第二节 延伸阅读
第十章 权力理论的困境:再论福科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权力理论”所面临的三个难题
二 先验与经验杂糅的“权力”概念
三 无规范性基础的权力理论
四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十一章 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路径:交往理性和以主体为
中心的理性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从主体哲学范式转向主体间性范式
二 理性的分裂模式和排除模式
三 交往理性的宏大视野
四 三种实践哲学的弊端
五 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与现实的交往共同体
第二节 课堂研讨:对作为思想样式的偶在论及其相关性的
反思性评论
第三节 延伸阅读
第十二章 现代性的规范内容
第一节 思路梳理
一 理性批判者的错误之处
二 实践哲学与交往理论的不同
三 “货币”与“系统”
四 自主的公共领域与欧盟
第二节 课堂研讨
第三节 延伸阅读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