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绍舫
页数:255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70641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林语堂文化自觉观与翻译思想研究》研究林语堂文化自觉观在著译性散文、小说和传记创作不同体裁中的具体展现和作用。林语堂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毕生都游走在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体认到中西文化无论在文明程度和文化形态上存在怎样的差异,都可以在“共通标准”基础上互相沟通交流,用其高贵爱国精神凝炼出独特的文化自觉观。 林语堂把握读者需求脉搏,提炼出中国文化中的人生智慧与生活哲学。他的不同体裁作品和翻译中,词汇、句式和语篇都充满“中国味道”。
目录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本书的学术创新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林语堂的文化自觉观
第一节 中国文化智慧
第二节 对西方文化的精准把握
第三节 中西文化融合
第四节 “变形”的女性主义
第五节 高贵的精神
第三章 林语堂散文著译策略研究
第一节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构建的儒学大厦
第二节 《老子的智慧》:思想的普世价值
第三节 《中国的智慧》:儒释道的荣光
第四章 家园之恋:家族文化与西方客人
第一节 “家族小说”:文化的凝定
第二节 《京华烟云》的文化符号
第三节 《红牡丹》:人物“散点与具象”
第四节 西方的客人
第五章 《苏东坡传》:传体革新
第一节 苏东坡的人生与幽默
第二节 独立的人格与文学
第三节 人性与现代性
第四节 《苏东坡传》文化自觉观的另一种书写
第六章 林语堂的翻译原则与创新
第一节 林语堂的翻译观综述
第二节 翻译的“中国味道”
第三节 对林语堂汉英翻译的借鉴
第七章 林语堂翻译策略的文化自觉观
第一节 文化借用
第二节 文化更换
第三节 文化隐身
第四节 模糊语言的处理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节选
《林语堂文化自觉观与翻译思想研究》: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目前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已经呈现多视角状态,如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的新颖。文书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的资料收集与文本细读法,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达到研究目的,如传播学、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历史文化学、比较方法、认同理论等。近年来,从翻译角度研究林语堂的英语创作和翻译论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林语堂文化传播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文化自觉观的研究基础极其薄弱。通过整合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林语堂在文化对比与融合中有效传播传统文化作为个案,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避免重复研究,本书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偏重于林氏创作的散文、小说和传记,并且以中译本为主,英文原著为辅,涉及少量单纯翻译的译作。 林语堂这一成功个案,其文化自觉观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传播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重点偏向于林语堂的文化自觉观研究,不仅对于研究林语堂本身,对于拓展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书的思想框架是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提供的理论前提下,探究林语堂作为私人个体,在复杂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文化自觉观的形成过程和具体表现。希望能够还原林语堂的本真及其作品的魅力,重新评判他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书选题的价值,叙述研究内容、研究基础、国内外研究状况,阐明本书的学术创新点,简要叙述其思维框架与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自觉观。在西方汉学的影响下,东方知识分子分化为“西化派”和“国粹派”。“西化派”按照西方的期待和印象模式重塑自我,争取西方的认可和赞同。他们的典型表现是“对西方亦步亦趋”,自我贬损、自我谴责的阿Q精神和奴才心理。“国粹派”视西方为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挑战西方,转而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全盘地肯定与盲目认同。受西方文化浸淫的林语堂从西方文化经验出发,立足于西方汉学的研究视角,克服“民族化”或“西方”两种对立的思维观念,强调“文化自觉”,走出一条将中国文化送出去的研究之路。林氏文化自觉观表现为三个特色:第一,对中国文化的透彻掌握;第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第三,文化整合,主动开发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接轨,担当构建世界多元文化的历史责任。通篇剖析了林语堂“汉学”视角及对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体认,强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观的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