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启正
页数:18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82804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国际交流交往中,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自己的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愫。这是一本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读本,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周济(教育部部长)
本书文风清新,语言风趣,叙事说理,平等交流,会是广大读者看得懂、用得上、留处住的好书。作者以简练的文字表述了同世界打交道、同他人和谐相处,做“地球村”的文明人的体验。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本书的可荐之处,就在于奥运来临之际,面对短时间涌来的二万多外国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官员,三万多境外媒体记者,几十万外国观众游客……每个中国人怎样当好东道主?书中会给你启迪。
——蒋效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种场合,都会遇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如何在这同一世界中立身处世?如何追求“和而不同”的美好境界?这本书将给你生动的答案和隽永的启发。
——杨雄(上海市副市长、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相信每个读者在欣赏作者的智慧、幽默、谦逊的同时,会分享作者弥足珍贵的经历与心得,从我们面对外国人时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小事中,引发更多的深层思考。
——周明伟(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常务副局长)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好书,是作者多年经验之总结。每读一篇故事,你都会增长一些对外交往的知识,有助于你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增长你的智慧和提高你的素养。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
书中自序为希望不拘于礼仪范围,以比较广泛的视角,探讨中外交往中常见的话题。书中文章采用“话说体”短文,文字平易自然,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事例之后,折射出对文化内涵的提示。
作者简介
赵启正,1963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在科研、设计和生产部门工作了20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厂长等职。1984年起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副市长,兼任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1998年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2005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在任上海市副市长时曾分管外事、外贸工作,在兼任两办主任时负责通过传媒和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的国家政策。曾访问过几十个国家,与许多国际政要、企业家、媒体领导人和国内外众多记者有多种交往。
著有《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说谈话录》、《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与美国作者合著)、《浦东逻辑——浦东开发和经济全球化》等,均为畅销书籍。他的新书《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将于今年9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特色
国际交流交往中,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自己的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愫。这是一本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读本,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周济(教育部部长)
本书文风清新,语言风趣,叙事说理,平等交流,会是广大读者看得懂、用得上、留处住的好书。作者以简练的文字表述了同世界打交道、同他人和谐相处,做“地球村”的文明人的体验。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本书的可荐之处,就在于奥运来临之际,面对短时间涌来的二万多外国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官员,三万多境外媒体记者,几十万外国观众游客……每个中国人怎样当好东道主?书中会给你启迪。
——蒋效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种场合,都会遇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如何在这同一世界中立身处世?如何追求“和而不同”的美好境界?这本书将给你生动的答案和隽永的启发。
——杨雄(上海市副市长、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相信每个读者在欣赏作者的智慧、幽默、谦逊的同时,会分享作者弥足珍贵的经历与心得,从我们面对外国人时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小事中,引发更多的深层思考。
——周明伟(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常务副局长)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好书,是作者多年经验之总结。每读一篇故事,你都会增长一些对外交往的知识,有助于你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增长你的智慧和提高你的素养。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
书中自序为希望不拘于礼仪范围,以比较广泛的视角,探讨中外交往中常见的话题。书中文章采用“话说体”短文,文字平易自然,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事例之后,折射出对文化内涵的提示。
目录
自序
1.“你面对的是外国人”
2.人有“人缘”,国有“国缘”
3.公民的外交责任
4.微笑——无需翻译的语言
5.“中国人都会功夫吗?”
6.是感情的表达,不是哲学的思考
7.耐心也是一种尊重
8.不必“另眼看待”
9.“来而不往非礼也”
10.从ABC讲起
11.“信息环境”与“媒体外交”
12.苹果比维生素C好吃
13.“龙头”是什么
14.“一仆二主”
15.“对记者说,就是对公众说”
16.媒体有时是哈哈镜
17.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8.“马赛对里昂”
19.“越发展越要谦虚”
20.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21.“胜固可喜,败亦欣然”
22.“一箭之仇”与“全军覆没”
23.直面“说话无着”的外国政要
24.从眼镜说到核弹
25.理直气壮与“理直气平”
26.“青山”“白铁”两依然
27.热情的指路人
28.难忘是导游
29.“敏于行”也是“敏”于言
30.“守时是高贵的品德”
31.出租车司机是城市的代言人
32.“这个礼品正是我需要的!”
33.礼多人不怪吗?
34.“闲人免进”及其他
……
99.礼品的幽默
100.旧金山的火警
101.浦东之歌
跋(吴伟)
节选
《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自 序
这本书是辽宁出版集团给我的“命题作文”,最初的题目是《如何面对外国人》,他们希望不拘于礼仪范围,以比较广泛的视角,与读者探讨中外交往中常见的话题,要适合从初中到大学的读者群。具体内容和体例容我决定。我自知力薄,难以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推荐了两位能胜任的作者。不巧,这两位可能的作者另有重任在身,加之辽宁出版集团太过执着,最后,我只有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应了下来。
辽宁出版集团为此成立了专题编辑组。随后,我和编辑组一起逐段逐句讨论了试写稿,并确定了几条写作原则:不写“论述体”的长篇,采用“话说体”的短文,按话题展开,文字不求华丽,但求平易自然;在选取事例的表层之背后,对文化内涵有些许提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精神文明,等等。
我在开笔之后,越写越觉落笔之难。单从称谓看,中国之外的国家皆是外国,而所选的故事总是在某一国,与某些人相遇时发生的。那么,用“外国人”、“西方人”或“亚洲人”、“欧洲人”来叙述,以偏概全就难以避免,可是这几个称谓又不能弃之不用,更何况一国之内各地文化也有着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的差异,一目了然的是肤色、发色和面容的不同,听觉上,则是语言的不同。世界上有5000多个民族,单是《圣经》就有2500种语言版本。其实,民族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差异,它不是一目了然或“一听了然”的,却时时处处存在着。
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可正是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才丰富多彩,才有交流的需求。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能增进相互理解,使不同的文化互补,使本民族文化得到发展。对于文化差异,如果漫不经心,就会造成误解。如果彼此存在文化歧视,造成冲突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加之大型喷气机的剧增,在同一个地球的65亿人,有了天涯若比邻的感觉,每位地球村村民都有了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基于此,本书最后定名为《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
为写此书,我请教了许多朋友。他们都有在外国工作或学习的经验,熟谙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请教较多的有:美国卡尔顿大学讲座教授赵启光,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周明伟教授以及曾在美国、欧洲、日本工作和留学的比我年轻得多的朋友们:张洪斌、徐英、刘正荣和王艳等,书中的许多故事是与我的朋友和长期的同事刘永鑫一起经历的,他从日程表、谈话记录和剪报中为我提供了许多准确回忆。吴乃陶同志以极为专业的水平帮我校阅了全部书稿。
还得感谢本书的提议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吴伟副局长和辽宁出版集团俞晓群副总经理,他们领导了从组稿至出版的全过程。漫画家张耀宁和美术家缪惟不厌其烦地听我的唠叨,给予了精心的合作。不言而喻,编辑组的柳青松、张国际、马兰及魏运佳先生都卓有贡献。
我知道基于本人的学力所限和本书主题的广泛性,不妥之处必定在所难免,还衷心期盼读者予以指正。
赵启正
2007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