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吕红等著;刘吕红丛书主编
页数:156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90128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汶川地震亲历者采访中收集的口述史料,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挖掘、整理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内容包括4大块,一是汶川地震概括和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二是研究综述和价值蕴意阐释,以及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交代;三是口述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精神提供鲜活资料和史实依据;四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证阐释。
作者简介
刘吕红,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和历史进程研究。
何志明,1984年生,四川通江县人,博士,现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中国政治研究,目前已经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吴国富,男,1986年11月出生于安徽黄山,现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成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问题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教改课题2项;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参与横向课题1项;以第二著者出版专著1部(获省级社科成果奖二等奖);独著或与人合作在CSSCI来源期刊等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全文转载3篇,《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收录各1篇。先后获得“学生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和“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李敏,女,1984年生,四川绵阳人,法学博士。201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为四川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社会意识形态。参写《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等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等多篇论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刘正芳,1985年生,郑州市人,博士,讲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教育部和省级课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学术论坛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汶川地震亲历者采访中收集的口述史料,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挖掘、整理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内容包括4大块,一是汶川地震概括和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二是研究综述和价值蕴意阐释,以及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交代;三是口述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精神提供鲜活资料和史实依据;四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证阐释。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之殇之汶川特大地震
第二章 汶川大地震之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第二编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价值蕴意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组织实施
第三编
第五章 灾区政府、广大群众、社会组织的应对
第六章 抢险救灾过程中抗震救灾精神的发扬
第四编
第七章 创造、践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党员干部
第八章 高校创新运用抗震救灾精神的四川大学范本
第九章 抗震救灾精神与国企转型的东汽经验及现实运用
结语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助力实现百年梦想
附件一 访谈提纲
附件二 各组调研概况(2017年3月—4月)
附件三 重点人物调研情况
参考文件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