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志华
页数:218页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7540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和现如今全媒体时代广告创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对广告创意课堂教学的挑战, 对现代广告进行新解读。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共六章: 广告的意味, 广告创意的理论, 广告创意思维方式, 广告创意的实战, 广告创意的表现,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广告创意。下篇共五章: 新媒体广告创意概述、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新趋势等。
作者简介
黄志华,江西石城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与研究。主持负责的“图形创意”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称号。 发表首作者学术论文二十五篇,其中核心期刊十一篇,省级学术期刊十四篇;发表设计作品十二件;主持横向课题两项,省级科研课题五项,校级科研课题两项。主编教材两部,其中一部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比二等奖。多次参加国内各种设计比赛和展览并获奖,其中获“中国优秀品牌形象大奖”一项,省级各类设计作品大赛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七项、三等奖四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独立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各级专业竞赛共计获奖四十余次,其中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优秀奖五人次,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十四人次、二等奖二十人次、三等奖二十九人次。指导学生获全球金犊设计大赛优选奖十四人次,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目录
第一章 广告的意味
第一节 解读广告
第二节 回顾广告
第三节 梳理广告
第二章 广告创意的理论
第一节 广告创意的概念
第二节 广告创意的前提
第三节 广告创意的代表性理论
第三章 广告创意思维方式
第一节 广告创意思维总论
第二节 广告创意思维方式解读
第三节 广告创意中形象思维的延展
第四章 广告创意的实战
第一节 广告创意的原则
第二节 广告创意的标准
第三节 广告创意的特征
第四节 广告创意的种类
第五节 广告创意的程序与策略分析
第五章 广告创意的表现
第一节 广告媒体与广告表现
第二节 广告设计的流程与策划
第三节 不同行业广告设计分析
第四节 广告创意的新型表现形式探究
第六章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广告创意
第一节 广告创意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广告创意
第三节 现代广告文化的多维透视
下篇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创意
第七章 新媒体广告创意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的内涵
第二节 新媒体与广告创意
第三节 新媒体广告创意的多元化表现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广告创意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媒体广告新创意的初步诞生阶段
第二节 新媒体广告新创意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九章 新媒体时代广告创意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传统广告创意理念升级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广告创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广告创意的发展策略
第十章 新媒体时代广告创意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互动化——单向沟通的创意已越来越不能吸引消费者
第二节 娱乐化——广告变得越来越不像广告
第三节 整合化——广告创意所要整合的资源变得越来越复杂
第四节 平台化——新媒体正在搭建一个创意平台,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并出谋献策
第十一章 新媒体视野下的创意突围策略
第一节 双刃剑——新媒体对于广告投播者的双重压力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载具与广告符码
第三节 二维平面三维化创意——空间媒介思维
第四节 时间相邻信息构成的广告语境
节选
《形象思维的延展:全媒体时代广告创意探蠡》: (二)思维特征、能力与品质 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就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1.思维的特征 第一,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事物本身带有蕴藉或内隐的特点,对世界上的众多事物,人们如果单凭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于是就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由于这一特性,人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正是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它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人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使人不仅能认识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让人对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 第二,思维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思维的历史性表现为人类思维总体发展的历史性和某种思维发展的历史性两方面。总的来看,人类思维的发展越来越抽象化、精确化、系统化、多样化、模式化。思维的历史性提醒人们既不能固守传统思维模式,又不能割裂历史。思维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认清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选择思维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类型和方法时,充分考虑现实的要求,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努力培养新型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三,思维的逻辑性与形象性。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借助于表达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逻辑性是指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表明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律。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思维的活动过程中能够把握主题,准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并且能够辩证地分析、论证和综合问题,使思维活动具有主题鲜明、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形象性指思维常借助形象化的材料来进行,形象既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活动是逻辑性与形象性共同起作用的。 第四,思维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指思维的普遍性。英国思维学家爱德华德·波诺对不同民族的思维比较后指出:在直接受业于他的思维训练的十几万人中,尽管在年龄、能力、兴趣、种族、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最基本的思维层次上,反应却惊人的一致。人类思维能力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一致的,但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思维上就没有差别。恰恰相反,每个人的深层思维常常有很大的不同。思维的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对于个体而言,思维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选择恰当的思维训练形式和方法。 2.思维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制作出思想产品的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本质力量的表现,是思维潜能素质的外显活动,也是思维器官的能力和属性。人类具有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感知觉能力。感知觉能力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认识的能力,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人类具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可以将外界对主体的种种刺激和各种信息传导到大脑,供大脑汇总、分析、判断和做出相应的反应。人类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既分工明确,又彼此相关,是一个由大脑统一协调的整体。人的感知觉过程既有感官的机能,又有大脑思维的汇总、分析、判断。因此,人的感知觉的能力不单纯是感知觉的机能,而且渗透着人脑的思维功能,以及以往认识经验的参与。 第二,记忆存储能力。记忆存储能力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能力,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在大脑里,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存储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识记与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回忆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并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识记和保持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