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志尾
页数:2册(14,23,1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21868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 主要内容包括: 抗战时期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及评论、抗战初期的中国外交 (1936.12-1938.10)、抗日战略相持阶段的外交 (1938.11-1941-11) 等。
目录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及评论
一、国际形势
1.国际现势(褚伯思,1939年3月)
2.日本侵华与国际形势(褚伯思,1939年3月)
3.全面抗战后的国际动态(褚伯思,1939年3月)
4.各国远东政策与国际动向(褚伯思,1939年3月)
5.最近国际形势(王世杰,1939年)
6.德意日同盟与中国(1940年)
7.德意日同盟与中国(陈西滢,1940年10月1日)
8.侵略阵线的三角同盟(陈博生,1940年10月5日)
9.三国同盟与苏联(大公报社评,1940年10月9日)
10.近卫之欺骗(青山和夫,1940年)
11.太平洋日美战争之形势(徐培根,1940年)
12.美国力足遏制日本(1940年9月)
13.英美合作与日美战争(刘光炎,1941年3月29日)
14.战时日本外交(陈志五,1941年3月)
15.国际现势及战后国际问题(1943年)
16.近东各国外交政策(贺耀祖,1943年)
17.国际总秩序(1944年)
(四)中苏外交
1.苏联外交政策之变化(1938年)
2.列强外交苏联(1940年)
3.苏联的国防政策(杨杰,1943年2月)
4.中国对苏外交(1943年)
5.苏联外交政策(杨杰,1943年)
(五)中法外交
1.列强外交法国(1940年)
2.中国对法外交(1943年)
3.法国外交政策(胡世泽,1943年)
(六)中德意外交
1.德国远东之外交策略(1938年)
2.列强外交德国(1940年)
3.列强外交意大利(1940年)
……
第二章 抗战初期的中国外交(1936.12-1938.10)
第三章 抗日战略相持阶段的外交(1938.11-1941.11)
下册
第四章 结盟时期的外交(1941.1 2-1943.1 2)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四强之
1.裕仁天皇对太平洋战争开战态度(1941年9月5-6日)
2.蒋介石日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
3.美总统罗斯福自华盛顿致蒋委员长告以美国会已宣布美国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电(译文)(1941年12月9日)
4.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1941年12月9日)
5.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1941年12月9日)
6.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9日)
7.中央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
8.蒋委员长自重庆致英国首相丘吉尔告以中国对日寇所施于英、美之攻击至深震愤电(1941年12月10日)
9.蒋自重庆致驻美代表宋子文嘱转告美当局希全力解决日本以转移苏联心理(1941年12月9日)
10.斯大林自莫斯科致蒋委员长说明苏联不能即刻对日宣战之理由电(译文)(1941年12月12日)
11.蒋委员长自重庆致驻美代表宋子文嘱转达美当局说明中、英、美、荷四国应速制定联合作战整个计划及成立联合指挥部与军事同盟协定电(1941年12月10日)
12.蒋介石致电美总统罗斯福、英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41年12月11日)
13.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由蒋委员长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电(译文)(1941年12月16日)
……
第五章 二战结束前后的外交(1944.1-1945.9 )
第六章 战后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1945.9-1946.5 )
第七章 抗战时期驻渝的外国使领馆及其他外国驻渝机构
第八章 抗战时期的外交组织机构
第九章 抗战时期的民间涉外交流
节选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外交(套装上下册)》: 13.英美合作与日美战争①(刘光炎,1941年3月29日) 第一章英美合作的困难 英美合作,是世界和平的要件,更其是辽东和平的支柱。但是英美合作,是十分困难的。在过去,我们只看见这两个国家,若即若离,而始终走不到绝对一致的路线上;我们总会发生下列的疑问:为什么这两个信念同、政体同而利害关系又同的两国,在应该合作的时候,却偏偏不能合作?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而恰中肯綮的则很少。就是英美人士,也只是限于互相指摘,或自怨自艾;而未能发现真正症结。伦敦星期泰晤士报,三年前登过一篇文章:《怎样认识美国》执笔人是该报驻纽约记者(可惜未刊姓名)。这篇文章,国内看到的人很少。在我看来,可说是揭发英美合作困难真相最切实的一篇文章了。现在把它摘要介绍如下: (英国人不认识美国和美国人)英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人,是缺乏认识的。星期泰晤士报记者曾提举几个地理上的问题,如:“伦敦和洛杉矶,那一处离纽约辽些?”“美国四十八州中,那一州的面积约等于英伦三岛?”很少英国人能够解答。关于其他方面,自然更为隔膜。英人对美如此隔膜的原因,据星期泰晤士报记者说,由于左列几点: (一)由于英人的自尊感。英国人对美,始终脱不掉一种优越感;总以为美国是幼稚的,不够程度的。所以对于美国的一切,不肯细心去体认。星期泰晤士报记者对于这层就说过:“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曾到过美国的各部,接触过各个阶层的人物;然后我才觉得英国的人民大众,对美国一点没有认识。就是懂得美国的人,其批判美国的态度,也未免太傲慢了,太吹毛求疵了。”可谓慨乎言之! 讲到这里,星期泰晤士报记者,又举出一个关系美国宪法的故事:“每个十三岁的美国学童,都知道英国宪法起源的故事;可是英国人应该自问:有几个成年的英国人,懂得美国的宪法?我敢说没有。这是有根据的。因为英国人对美国最高法院的观念,就不对。英皇加冕的时候,我回英国云,和我讨论美国周围的人,都以为法院无权宣布议会的决议为无效。我当时十分生气,耐心地向他们指出:法院这种权力,是美国宪法所规定的,也并不是一种否决权。一个国民的权利,遭受立法机关的决议所侵犯时,他经过相当的手续,向法院申诉,法院即可根据这种申诉,判断立法机关的决议是否合法。这是美国宪法所明白规定的。可是我所得到的回答是:英国没有这种办法,所以美国法院这种措施,是错的。” 拿本国的习惯,来衡量他国的一切,而轻率地判断人家宪法所规定的制度为错误,如上段之所述,是何等武断!何等鲁莽呵!这是英国人不认识美国的根本原因,也是英美合作的重大阻碍。假如我们希望英美合作,一定要先除去英国人心理上这层故障,所以该报记者最后说:“我对于美国的特殊立法,并无利害关系。我是外国人,而这种立法,完全是关于内政的。可是英国人的批判,有偏见,他们的论据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英国人懂得美国的历史,也许不至于以我们自己的标准和传统,来度量美国人。结果英国人和美国人,必能较为和谐的相处”。 (二)由于英国人的太主观。主观,就它的字面而论,是不客观、不具体、和笼统含糊。但就它在此嘉靖的实际含义而论,即是:英国人完全以道地的“英国眼光”来观察美国。这当然是由上节所述的“过分自尊”一点而来。因为过分自尊,所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因为过分自尊,所以不能设身处地;更因为过分自尊,所以责望于人的,往往不合理由,陷于颐指气使的狂态。这些当然是民族交谊的一大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