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邬勇
页数:38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911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理想的逻辑》是研究理想及其相关理论的政治哲学专著,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吸纳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围绕着理想的内涵、种类、特征、功能等基本要素,以“冲突-认同”理论为主线,开展理想的专题思想史分析,归纳理想发展的理论资源;以“同化-顺应”理论为线索,把握理想的发生学原理,为理想形成与塑造提供基本理论预想;以系统科学“软-硬结构”理论为基础,总结理想的社会文化心理建构过程,为“中国梦”提供基本的建设思路。上篇“学理与价值”“主要整理和厘清理想的学理逻辑和价值归属。该部分主要介绍理想涉及的相关基础概念、与其他重要的哲学范畴的关系及与实践和人生的关系。中篇“资源和演化”主要梳理和归纳理想的历史脉络和思想资源。该部分主要梳理和归纳理想的产生、发展和演过程、东西方理想的思想历程,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下篇“冲突与整合”主要介绍理想面临的时代挑战,构建新时期理想整合与认同的理论预想。该部分介绍近代我国社会理想的激烈动荡和共产主义理想传入中国之后给中国带来的震荡和影响,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共同理想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中国梦”的内涵及宣传。
作者简介
邬勇,四川成都人,1968年生,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重庆市伦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主编教材1部。
目录
一、研究意义
(一)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
(二)组织价值与政党建设
(三)人生价值和自我完善
二、研究的历程与现状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二)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三、研究方法
(一)“冲突一认同”理论
(二)“同化一顺应”理论
(三)“软一硬结构”理论
(四)阶级分析理论
四、研究结构
第一章 理想的内涵
一、理想的词源探究
二、理想的内涵界定
三、理想的内涵分析
(一)历史脉络
(二)实践拓展
四、两点误读
(一)来自唯科学主义的误读
(二)对理想主义的误读
第二章 理想的本质
一、理想与精神
(一)理想与主体
(二)理想与客体
(三)理想与意识形态
二、理想与认知
(一)理想与认识
(二)理想与理性
(三)理想与情感
(四)理想与真理
三、理想与价值
(一)理想与价值认同
(二)理想与价值体系
(三)理想与核心价值观
第三章 理想的意义
一、理想与超越
(一)理想与信仰
(二)理想与美
(三)理想与宗教
二、理想与实践
(一)理想与实用理性
(二)理想与实践智慧
三、理想与人生
(一)理想与成功
(二)理想与幸福
(三)理想与永恒
第四章 理想的发生学原理
一、理想发生的逻辑前提
(一)自然前提
(二)社会前提
二、理想与社会生存
(一)生存意识
(二)生命底色
三、理想与社会交往
(一)群体意识
(二)自我意识
(三)社会意识
四、理想嬗变的驱动力
(一)理想的张力组成
(二)理想的运行与平衡
第五章 理想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初民时代的原始理想
(一)天道观
(二)德行观
二、轴心时期的古典理想
(一)孔子与孟子
(二)墨子
(三)老子与庄子
(四)荀子与韩非子
第六章 理想的西方文化资源
一、西方古典的理想底蕴
(一)苏格拉底
(二)柏拉图
(三)亚里士多德
二、西方中世纪天主教的宗教理想
(一)圣·奥古斯丁
(二)托马斯·阿奎那
(三)后期经院哲学
三、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
(一)霍布斯
(二)洛克
(三)卢梭
(四)康德
(五)黑格尔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演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探索
(一)圣西门
(二)傅立叶
(三)欧文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的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的历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的发展
(一)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发展
(二)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实践与探索
第八章 中国近代理想的进程
一、思想前驱的理想探索
(一)龚自珍
(二)魏源
(三)洪秀全、洪仁歼
二、维新人士的理想追寻
(一)康有为
(二)谭嗣同
(三)梁启超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想蓝图
(一)章太炎
(二)孙中山
第九章 中国主流社会理想的理路
一、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思想的改造
(一)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突与契合
(二)共产主义理想对传统理想的改造
二、共产主义理想传人中国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早期传播
(二)李大钊
(三)陈独秀
三、毛泽东思想的理想特征
(一)能动的革命理想论
(二)人民民主专政与社会大同观
(三)为人民服务的幸福理想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想实践
(一)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
第十章 新时期的挑战与应对
一、理想教育的现实环境
(一)理想多元化
(二)主流认同危机
(三)媒体信息多元
二、新时期理想的深层次危机与应对
(一)相对主义
(二)存在主义
(三)功利主义
第十一章 中国梦:新时代理想的升华
一、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梦”的内涵
(二)中国梦的历史进路
二、中国梦的现实逻辑
(一)中国梦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梦的现实功能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理想的逻辑》: (一)理想的张力组成 随着时代进步,理想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变化包含了内容、表现形式、路径、方式等许多方面,但是,核心是理想内涵的价值观本质上的变化,这就是理想的嬗变。从根源上讲,理想的嬗变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内因上讲,理想需要从现实和实践中汲取能量,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外因上讲,理想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抵御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等的冲击和挑战,才能巩固自己的阵地。 理想嬗变的动力理论涉及宏观和微观层面。国内外不少学者立足自身的研究目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理想嬗变动力的微观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育环境三维理论模型”①及其衍生的“环境一中介一素质”结构模型②,主要是从环境、中介(教育)和主体素质(理想主体的认知基础)三方面寻找对理想产生影响的因素,再演绎出理想观的结构,最后归纳推动理想形成的动力源。 从微观的角度看,“德育环境三维理论模型”及其衍生的“环境一中介一素质”结构模型应该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其引进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学等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克服了以前德育教育只有理论论述,较少数量研究的弊端,这是值得肯定的方向。但是,两者构建的理论模型相对静态,在分析宏观~历史问题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理想的逻辑》在分析理想嬗变的动力时,主要采用宏观分析进路。 从宏观的角度看,早期学者对理想嬗变动力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单一因素上。如德裔美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心理动力场理论,认为行为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个体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因素构成的心理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心理动力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研究类似问题的时候则将其归因于“本能的内驱力”,一种“‘力比多’①压抑”。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则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纳为“生理缺失(需要)促使有机体产生某种旨在补偿这些需要的行为”②。此外,还有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的动机推动论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情感推动论④等。 20世纪70年代之后,系统科学作为一种科学哲学兴起,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不少学者开始运用系统科学原理,使用“结构一功能”理论、张力场理论等阐释系统动力问题。这些理论基础相同,侧重点各异,具有共同性。考虑理想具有历史性,其内容变化大、涉及要素多、因素层次复杂,因此,《理想的逻辑》选择张力场理论来解释理想嬗变的动力问题。 张力(tension)是一种紧张的状态,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综合体。在现实世界中,影响一个事物的张力有很多对(组),它们错综复杂,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运动,往往形成一个内外平衡、状态稳定的动态系统。这个由无数张力构成的动态的平衡体系及其外部环境就是张力场。 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个体的成长都是张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成长就是张力场“平衡一失衡一平衡”的过程,即随着新信息的输入,旧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张力平衡打破,经过大脑的理解和消化,个体实现了认知再构,新张力平衡产生,于是,个体实现了心理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