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伟著
页数:5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904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性为何,人、禽有无分别,这是中国文化讨论何以谓人的起点。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复杂多样,不是性善、性恶之说可以概括的。人性之外,对于人的能力与价值,中国文化既有夸张又有贬低。中国文化对人的生理的认识深受关于天人关系看法的影响。在生死问题上,中国文化突出了人文精神的一面,这种人文精神也反映在圣人观上。在天人关系中,中国文化既讲天人合一,也讲到天人相依、天人相分与互胜。传统美学中的人观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天人关系的一部分。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讨论零散,但对于人性与政治之关系却有较为系统的理解。
作者简介
董伟,1969年生,山东省昌乐县人。1995年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等。在《孔子研究》《光明日报》《领导科学》等核心刊物公开发表《说中国古代的商人与道德》《罗素科学观对当代人的三点启示》《人情政治文化的取舍艺术》等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中华伦理范畴——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社科基金项目、党校课题等多项。
目录
第一章 理解人自身:性、神之我
第一节 人、禽(物)之别:讨论何以为“人”的起点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人性中的本体性
第四节 对一些具体的精神现象的认识
第五节 人的能力与缺憾
第六节 人的价值与否
第七节 儒家文化中的“成人”观
第二章 理解人自身:生理的我
第一节 对人之生命的概论
第二节 生理认识
第三节 中国文化对人体认识的一些特殊观念
第四节 生殖
第五节 养生
第六节 疾病
第三章 生死观
第一节 儒家的生死观
第二节 道家的生死观
第三节 宗教中的生死观
第四章 圣人观
第一节 儒家的圣人观
第二节 道家的圣人、真人
第三节 其他各家的圣人观
第五章 天、人关系
第一节 人的来历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意谓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途辙
第四节 天人相分
第五节 天人相依
第六节 气与人关系的其他一些论述
第七节 命、运、数
第八节 地理环境、职业对人的影响
第六章 传统艺文中的人观概述
第一节 艺文关乎天、人
第二节 艺文中的情
第三节 诗文中的天(自然)人关系
第四节 文艺、美学中体现的创造性
第五节 艺术与自由
第七章 人与社会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其伦理、政治原则来自天
第二节 人与社会的相依性
第三节 社会对人的戕害
第四节 关于人的权利的探讨
第五节 对人的认识与政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现代意义的心理学,但也非常关注人的各种精神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解,主要并不是为了知道“人是什么”,而是为“成人”、为修养。不知道人有多少种以及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无甚紧要,只要人能修道成圣。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解释心理现象多与本体、形而上有关的原因,显示了中国文化对人的精神认识的一个独特视角。中国文化谈人的各种精神现象,多是散见的,少有系统的讨论,术语也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一、心 “心”是中国文化一核心理念。中国文化的主题之一就是来认识、应对这个心。各家论心,众说纷纭。心在中国文化中至少有五层含义,一是生理之心,二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功能,三是指精神的我,四是天、道、性与人的一种联结,五是本体意义上的宇宙心①。 所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心观念,虽然也要以生理之心为基础,但更要脱离肉体心而把它理解为一种性、一种能动性。如朱子所说:“程子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其切于己,故反而名之日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主,而不可须臾失矣。”(《孟子集注·告子上.“仁人心”章》) (一)先秦儒家说心 1.孔孟说心 在孔子那里,心有当代人所谓“意志”义。如,孔子说自己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也可以指心思、倾向性。孔子批评那些平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的人,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孔子谈心无多。至孟子,对心就喋喋不休,无怪乎后人称心学远承孟子。 孟子以心指精神和心意活动的总体。他告知梁惠王:“《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自道人生理想,“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滕文公下》) 心也是道德本源。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又举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孟子·公孙丑上》)后面又讲:“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性善(仁义礼智)的根源在心。但心何以有四端?孟子是通过类比得出的,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 心、性相联,由孟子肇其端。孟子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尽心上》)尽其心则能知其性。 但孟子也看到了心的难以把捉性。他引孔子的话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所以,对于心的把捉就是修养的关键之一。孟子认为首要在“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心会放,也就是承认了外物对心的引诱;同时,也暗示了心有被动性的一面。 孟子又首倡心具知之能。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心能知,是天所予人的一种能力,但孟子并没有明指能知的心就是肉体生理之心,后来的儒家学者也大都不以肉体心作为能知之心。 孟子论心,很少以心与私、欲等贬义相关,这是他不同于后儒的地方。只有一处,孟子提到:“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孟子还提出了赤子之心,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