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文化史论纲

封面

作者:周思源

页数:240页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550040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史论纲》着重介绍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裂变、重整的,重点不仅在于从整体上说明中国古代文化是什么样的、对文化传统有些什么影响,还在于阐述中国现代文化是怎样的,在哪些方面扬弃了古代文化、在哪些方面吸收了新的养分,从而使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化传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简介

周思源,原名盛公正,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炎黄丈化研究会荣誉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正说三国人物》、《<红楼梦>中的配角》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化”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

一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源”“流”“今”

二 外国人忽视中国文化传统的裂变与重整是造成外国与中国严重冲突的重要原因

三 中国人也要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裂变与重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

一 中国的相对封闭环境决定了文化的原生性

二 中国文化原生性最 好的证明和最伟大的杰作是汉字

三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完整性

四 中国文化主体的强大变通能力和中国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心理

第三章 从黄帝至夏商周:上古时期就形成的中央观念与统一意识

一 四千多年前开始的统一史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追求统一

二 自古以来中国人心里只有一个“天下”

三 为统一中,做出贡献者受到尊敬,反之则遭到全国人民

第四章 春秋战国: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的奠基时期

一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中间”阶段

二 最可贵的是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

三 我们从孔子和孟子那里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

四 《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

五 《周易》与儒道的双向促进

第五章 秦汉:“书同文字”与“独尊儒术”两种“同”的两种后果

一 没有“书同文字”就不会有中华民族

二 从生动活泼到大一统的利弊

三 汉朝正确的民族政策与汉文化传播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宗教显示的中华文明宽容性

一 大倒退:西晋分封导致王朝短命

二 民族融合的重要动力:少数民族主动以汉文化指导王朝建设

三 中华文化儒道佛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第七章 隋唐:体制改革与开放观念带来的辉煌

一 从文化史角度认识短命的隋代

二 正确的民族政策带来了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个性

三 “书同文”后的又一伟大文化措施:建立科举制度

四 唐代文化的辉煌来自开放形成的多元性

第八章 宋元明:中华文明从巅峰开始跌落

一 商业繁荣,商人却没有地位

二 官方哲学阻遏了思想自由

三 中华文化的和平性

四 蒙元在辽金之后也融人了中华文化主流

五 明代:专制统治愈烈,思想进一步受到束缚

第九章 清:文化专制与奴性极度发展

一 中国疆域的最后确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 残酷的文字狱彻底扼杀民族精神

三 思想窒息使古代中国失去最后一次起飞机会

四 20世纪中国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康雍乾三朝的严重失误

第十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转折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

三 五四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四 坚持五四开创的新文化传统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新的先进文化体系

一 儒家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主导思想

二 儒家思想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仍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 深入发掘易学、道学和佛学中的积极因素

四 关键是处理好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

五 彻底清除封建专制意识,建立自我净化机制

附录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一 中国人注重思维的浓缩性

二 崇虚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三 注重整体性把握,从整体出发观照局部

四 注重辩证是中国人思维的宝贵特点

附录二 从孔子、老子、如来佛共处一室看中国人的宗教观

一 儒学不是儒教,但没有宗教能够取代

二 中国人对一切宗教历来采取宽容的态度

三 政教分离和宗教的世俗性

附录三 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

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

二 外国人对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严重估计不足

三 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能够化解许多弱点

附录四 中国文化与21世纪的世界

一 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世界究竟会占什么地位

二 中国文化尚不具备成为世界主导文化的条件

三 冷静看待“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

四 正确估计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五 21世纪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后记

节选

《中国文化史论纲》:

  因此,正确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外国与中国交往的前提。中国人正确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也同样重要。任何一片树叶总有正面和反面,而且正像手心和手背一样不可分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极具个性的严重缺点,先天不足,后天不调。我们过去所走的许多弯路和目前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文化上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只要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强点与弱点,就能扬长避短,避免以短为长,使我们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子迈得更大、更稳。

  一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源”“流”“今”

  要了解一个国家,自然要认识其国情,中心问题便是正确认识这个国家文化的性质。如果对此作出错误判断,那么就会对诸如制定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带来不良后果。

  “中国文化(文明)”既用来指迄今为止的一切中国文化,又常常指中国古代文化。它永远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动态概念。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中国文化,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最近一百五十年甚至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变化尤为深刻。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固然应知其“源”,也要了解这种文化之“流”,更要清醒地认识其“今”。对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只有从“源、流、今”的动态角度,才能清楚地认识改革面临的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今”是“流”的一部分,似乎没有特别提出的必要。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悠久绵长,“流”的阶段长达两千余年,而最近一百多年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突出这个带有根本性变化的时期。不但要标出“今”,还要对“今”作进一步的阶段性划分。

  对于外国人来说,了解中国文化的这种变化、认识中国文化成分的重组与彼此关系尤其重要。文化不仅仅表现为典籍与某些独特技艺,而且是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体现。许多外国人比较喜欢研究或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化,相对忽视对于近代(1840年起)、现代(1911年起)及当代(1949年起)和新时期(1978年起)中国文化的了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文化史论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