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闫文君著
页数:189页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90150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名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所携带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内涵,这正是其符号价值的核心,也是本书的研究重点所在。而进行这一研究,符号学的视角最为适用,因为符号学即意义学,最适于透过表面现象发掘深层意义。
作者简介
闫文君,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国家新闻出版署注册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曾任“符号学译丛”特约编辑,承担《符号学诸领域》《符号与传媒》等书刊的部分编校工作;发表《作为修辞幻象的名人符号及名人影响力》《“名人场”的解构与经典重估》《论名人神话的意识形态性》《论网红文化的标出性》等论文20余篇;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主持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丝绸之路河南段文化符号的系统开发与传播策略研究”与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原文化符号的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参与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节选
《名人:传播符号学研究》: 第一节 受众认同——名人符号的构建基础 认同,其对应英文形式有二:“identity”与“identification”。“identity”意为身份,词源为拉丁词“identita”,意为“同一性”,即不同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赖以维系的利益、情感或信仰上的一致性,所以“identity”更多指向本体,常用来表达主体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阐释等行为所进行的自我建构。“identification”的词根“identify”,有“认出”“鉴定”“共鸣”等含义,而再度追根溯源,发现“identify”源自拉丁词“identitas”,“identitas”的词根“iden”又源自拉丁词根“idem”,意为“相同”,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何“identification”多用于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身份鉴别过程与情感共鸣反应了。而具体到中文的“认同”,则既有确定身份一自我的自主型建构,又有寻找归属感与追求情感共鸣之意的求同性归属。 无论是自我建构还是归属求同,都必须借助客体进行。这点已被多名学者反复论证过。纵观查尔斯·泰勒的“与其他自我的对话关系”、库利“镜中我”,以及米德的“主我客我”等自我理论.无不体现出自我认同的社会性。青木贞茂针对符号消费社会的语境,又进一步阐发,商品是当下社会的重要镜像,是人们自我认同的重要素材。作为当代社会的精神隐喻,商品的符号化差异性彰显出其拥有者之间的个体差异。① 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产业元素的名人也不例外,其所蕴涵的不同意义正如商品的符号性一样,能够折射出消费主体的自我认同心理。名人象征化的过程,就是其身上的意义引发大众认同的过程。能够引发的社会认同范围愈广,名人意义的符用理据性就相应地随之增强。所以,名人不是自封的,而是基于大众的认同。 这里的认同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众对某个名字的耳熟能详,第二层次是对其这一名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即象征意义的了解,第三层次是大众看到这个名字能够触发某种情感。 名人就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士,“知名”即名字被他人知晓。在图像盛行之前的漫长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中,大众对名人的认识是从名字开始的,所以看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时会经常看到“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等人物评价。虽然近几十年来,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图像媒介的发达,我们常常会在屏幕上看到一些较固定的面孔,俗谓“脸熟”,但仅是面熟还称不上认识某个人,往往只有在知道名字之后,才会发出“我终于知道他是谁了”的感叹。若以名实论而言,必先“见其象,正其形”然后方能“正其名,得其端”①。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知晓一个人的名字是认识一个名人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