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陈国灿//于逢春
页数:369页
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03207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术界部分学者围绕环东海区域文明互动和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 从历史视角作专题研讨的成果汇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环东海地区海洋文明的历史源起、发展演变过程和内在交流与融合 ; 中国与东亚各地文化交流的历史形态、内在特点和社会变迁与影响 ; 环东海文化圈的结构体系、基本特征及其在东亚文化交流与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影响 ; 以海洋文明为底色的东亚文化体系、共同文化认知与价值取向,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东亚区域合作的历史特点和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
陈国灿,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历史与文化、中国城市史、江南区域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研究,出版《环东海研究》、《宋代江南城市研究》、《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南宋城镇史》、《江南城镇通史》、《浙江城镇发展史》等论著近20部,在《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书特色
本书是学术界部分学者围绕环东海区域文明互动和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从历史视角作专题研讨的成果汇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环东海地区海洋文明的历史源起、发展演变过程和内在交流与融合;(2)中国与东亚各地文化交流的历史形态、内在特点和社会变迁与影响;(3)环东海文化圈的结构体系、基本特征及其在东亚文化交流与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影响;(4)以海洋文明为底色的东亚文化体系、共同文化认知与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东亚区域合作的历史特点和当代启示。
目录
上篇 文明互动与文化交流
宋朝海商与中日关系
元代浙江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
明清时期闽人与琉球交往考叙
壬辰战争背景下中朝地方和民间一次儒学文化的深度交流——以鲁认《锦溪集》和《锦溪日记》为中心
清前期(1684-1784年)东南沿海与台湾的贸易往来
中国篆书书法与江户时期日本——以泽田东江《篆说》为中心
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中的输人品结构——以广州、长崎为对象
晚清中日间轮船航运与东亚交流
作新社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之态势
东北亚区域视野下近代外国记者在华活动述论
下篇 地缘关系与区域格局
东鲲考:4世纪前的东亚海域世界
明嘉靖三十七年琉球册封使吴时来的秘密使命与明琉关系
明清鼎革以降中日韩三国“华夷观”演变与“华夷秩序”再构筑
从汪楫《使琉球杂录》《中山沿革志》看清初中琉之交流与关系
略论李鸿章近代前期的对日主张
清同治年间日本侵台与海防论争之起
满铁铁路自警村移民初探
东亚国际关系背景下琉球(冲绳)的国家认同
修宪运动背景下自卫队参与PKO制度之演变
日本安保法制的“光”与影及对我国海洋安全立法的启示
东亚海洋共同体构建
宋朝海商与中日关系
元代浙江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
明清时期闽人与琉球交往考叙
壬辰战争背景下中朝地方和民间一次儒学文化的深度交流——以鲁认《锦溪集》和《锦溪日记》为中心
清前期(1684-1784年)东南沿海与台湾的贸易往来
中国篆书书法与江户时期日本——以泽田东江《篆说》为中心
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中的输人品结构——以广州、长崎为对象
晚清中日间轮船航运与东亚交流
作新社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之态势
东北亚区域视野下近代外国记者在华活动述论
下篇 地缘关系与区域格局
东鲲考:4世纪前的东亚海域世界
明嘉靖三十七年琉球册封使吴时来的秘密使命与明琉关系
明清鼎革以降中日韩三国“华夷观”演变与“华夷秩序”再构筑
从汪楫《使琉球杂录》《中山沿革志》看清初中琉之交流与关系
略论李鸿章近代前期的对日主张
清同治年间日本侵台与海防论争之起
满铁铁路自警村移民初探
东亚国际关系背景下琉球(冲绳)的国家认同
修宪运动背景下自卫队参与PKO制度之演变
日本安保法制的“光”与影及对我国海洋安全立法的启示
东亚海洋共同体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