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稻与家屋-瓯骆与东南亚区域文化研究

封面

作者:潘春见著

页数:44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117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论著利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瓯骆稻米文化的表达方式放置在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以稻米“三相”(稻/米/饭)、稻米“三缘”(稻缘、地缘、亲缘)等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把瓯骆稻米文化和中国—东南亚的“稻米之路”作为宏观的分析层次;把壮侗语民族与东南亚民族在稻米文化上的不同表达方式作为中观的分析层次;把壮侗语民族物质层面上的“那”、“家屋文化”等,精神层面上的伦理、观念、文学、艺术、民俗、节日等作为微观的分析层次,并通过古稻南传、占城稻北归和超级稻走向东盟的纵向历史脉络梳理,进行水稻与人类互动进化的史学文化学阐述。

作者简介

潘春见,1983.7~1987.7,在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读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7~1991.9,在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工作;1991.9~1994.9,在中央民族大学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7~1996.3,在广西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工作;1996.3~至今,在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研究院工作。

本书特色

本论著利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瓯骆稻米文化的表达方式放置在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以稻米“三相”(稻/米/饭)、稻米“三缘”(稻缘、地缘、亲缘)等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把瓯骆稻米文化和中国—东南亚的“稻米之路”作为宏观的分析层次;把壮侗语民族与东南亚民族在稻米文化上的不同表达方式作为中观的分析层次;把壮侗语民族物质层面上的“那”、“家屋文化”等,精神层面上的伦理、观念、文学、艺术、民俗、节日等作为微观的分析层次,并通过古稻南传、占城稻北归和不错稻走向东盟的纵向历史脉络梳理,进行水稻与人类互动进化的史学文化学阐述。

目录

第一章 “广谱革命”:“那·兰”文明的最早演化场
第一节 广谱革命·贝丘文化·那的文明共生
第二节 广谱革命·定居生活·家屋的文明共生
第三节 “那”:瓯骆大地上冉冉升起的第一缕文明曙光
第四节 自成体系的“水-那-兰-板-坰-勐-家一国一天下”稻作农耕文明体系
第二章 瓯骆故地一个大型壮族村落稻与家屋的人类学考察
第一节 稻与家屋的“空间一社会”秩序
第二节 “那”与家一国的互动演化
第三节 稻与家屋、生命的互动演化
第四节 稻与家屋的社会结构与亲属称谓制度
第五节 通过“二分统合”建构“中心型社会”
第三章 犀牛·稻·家屋:建构安全的生命共同体之舟
第一节 瓯骆自古是犀牛栖息的家园
第二节 瓯骆最早的牛图腾崇拜对象:犀牛
第三节 犀牛独角的神徽化:稻与家屋的安全之舟
第四节 瓯骆的布山古城曾是一座犀牛王城
第四章 稻米文化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跨文化交流研究一
第一节 郁江北岸壮族农村的稻米文化
第二节 稻米文化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跨文化交流研究一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稻与家屋-瓯骆与东南亚区域文化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