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清史讲义

封面

作者:孟森著

页数:464页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82538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孟森先生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 运用大量史料, 对清朝的重要史实和制度演变进行了全面考察, 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别关注, 对朝代兴衰的原因也予以了深入剖析。

作者简介

孟森(1868-1937)
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2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
孟森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本书特色

清朝初年的文字之狱,到清朝末年才被从新提起。zui起劲的是“南社”里的有几个人,为被害者辑印遗集;还有些留学生,也争从日本撤回文证来。待到孟森的《心史丛刊》出,我们这才明白了较详细的状况。
——鲁迅
予之心事有三部书当表彰:一、吴燕绍《清代蒙藏回部典汇》;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三、钱海岳《南明史稿》。
——顾颉刚
不过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响之深,自非后辈末学所能望其肩背者也。
——王钟翰
心史先生治学态度极严谨,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因此,所写文章以考实为主。繁征博引,一丝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郑天挺
先生治史,善于发现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鸿逵

目录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3

第二章?清史体例 5

第三章?清代种族及世系 8

第四章?八旗制度考实 17

第二编?各?论

第一章?开?国 107

第一节?太?祖 107

第二节?太?宗 112

第三节?世?祖 116

第二章?巩固国基 136

第一节?圣祖嗣立至亲政 136

第二节?撤?藩 140

第三节?取台湾 150

第四节?治?河 155

第五节?绥服蒙古 158

第六节?定西藏 164

第七节?移风俗 169

第八节?兴文教 177

第九节?盛明之缺失 181

第三章?全?盛 199

第一节?世宗初政 199

第二节?雍正朝特定之制 203

第三节?武功之继续(一)——收青海及喀木 219

第四节?武功之继续(二)——再定西藏 224

第五节?武功之继续(三)——取准噶尔 227

第六节?武功之继续(四)——取回疆 239

第七节?世宗兄弟间之惨祸 259

第八节?雍乾之学术文化(上)——禅学 273

第九节?雍乾之学术文化(下)——儒学 281

第四章?嘉道守文 290

第一节?内?禅 290

第二节?嘉庆间兵事(一)——三省苗 305

第三节?嘉庆间兵事(二)——三省教匪 321

第四节?嘉庆间兵事(三)——海患 332

第五节?嘉庆间兵事(四)——畿辅教匪 338

第六节?道光朝士习之转移 343

第七节?鸦片案 359

第八节?鸦片案究竟 379

第五章?咸同之转危为安 390

第一节?太平军(上) 390

第二节?太平军(中) 399

第三节?太平军(下) 408

第四节?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417

第五节?平?捻 422

第六节?平?回 427

节选

第一章?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为辛亥革命后政府所修。若以革命为易代之限,则《清史稿》与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后同为民国,而政府之递嬗,意义有不尽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为后一期政府之所暂禁,今犹在审查中,卒蒙弛禁与否未可知。要之,吾辈今日之讲清史,犹未能认《清史稿》为勒定之正史也。则于史学上,无一定之史书可作根据。但论史之原理,一朝之经过,是否有为修正史之价值?能统一国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权,能绵历年岁,则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义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谓清不当有史,但未认《清史稿》即为《清史》。然则于清一代史料之正确者,悬设一正史之位置处之,史料极富。《清史稿》为排比已有具体之一大件,亦应在悬设正史之位置中,参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于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构成,闻野记,间资参考,非作史之所应专据也。
清之于史,自代明以来,未尝一日不践有史之系统。中国史之系统,乃国家将行一事,其动机已入史,决不待事成之后,乃由史家描写之。描写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观。若在发动之初,由需要而动议,由动议而取决,由取决而施行,历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动至确定,一一留其蜕化之痕迹,则虽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伪之别有关系者外,国事之现象,如摄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组织,清代明时未尝间断,故有史之系统未尝差池。民国代清,独未尝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议保管档案。保管档案,乃抱残守缺之事,非生枝发叶,移步换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中国有史之系统,严正完美,实超乎万国之上。由科钞而史书,由史书而日录,而起居注,而丝纶簿,清代又有军机处档。具此底本,再加种种之纂修,《实录》又为其扼要。分之而为本纪,为列传,为方略,为各志各表,史已大备。易代后就而裁定,其为史馆自定者无几矣。《清史稿》即就此取材,故大致当作清史规范。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发达,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归纳之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学上位置,必成正史,则无可纠驳矣。
近日浅学之士,承革命时期之态度,对清或作仇敌之词。既认为仇敌,即无代为修史之任务。若已认为应代修史,即认为现代所继承之前代。尊重现代,必并不厌薄于所继承之前代,而后觉承统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员人材,皆有可观。明初代元,以胡俗为厌,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孙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评量政治之得失以为法戒,乃所以为史学。革命时之鼓煽种族以作敌忾之气,乃军旅之事,非学问之事也。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学者态度。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清史讲义》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