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申大魁
页数:20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1873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师教材理解论》对教师教材理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尝试从教师教材理解的概念、教师教材理解的类型、教师教材理解的条件、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教师教材理解的标准等方面出发,构建了教师教材理解理论体系。研究结果虽然较为粗浅,但是对于教育研究者和广大中学教师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信《教师教材理解论》对增强教师教材理解的意识,提升教师教材理解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施质量,完善教师教材理解的理论体系,提升教师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申大魁,男,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浙江省研究性学习优秀指导师,中国地图出版社特聘地理教材培训专家。2002年、2003年教育部全国地理中考命题考试评价课题组核心成员。参编中图版新课标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材、初中《地理教师用书》、高中《地理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新课程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地理读本》等书籍14本,在《中国教育学刊》《高教探索》《贵州民族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探索》《考试研究》《当代教育科学》《当代教育论坛》《浙中新报》《义乌商报》等刊物和报纸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丰持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一十蔓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地级课题3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课题3项。
目录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第二章 教师教材理解研究现状
第一节 国外课程理解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课程理解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教材理解研究现状
第三章 教师教材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
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章 教师教材理解的类型及转向
第一节 教师教材理解的性质
第二节 教师教材理解的类型
第三节 教师教材理解的转向
第五章 教师教材理解的条件及实践策略
第一节 教师前见
第二节 完满性的先把握和时间距离
第三节 语言
第四节 教师视域
第五节 解释学循环
第六节 教师教材理解的实践策略
第六章 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
第一节 教师教材理解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第二节 教师与课程标准的互动
第三节 教师与教材的互动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第七章 教师教材理解的标准
第一节 确立教师教材理解标准的必要性
第二节 科学理解论、人文理解论与实践理解论
第三节 教师教材理解标准的构建
第八章 教师教材理解的现实问题及其反思
第一节 教师教材理解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教师教材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第九章 教师教材理解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第三节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第四节 掌握教材加工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节选
《教师教材理解论》: (一)在重视教材基础性的同时没有把握好“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第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①,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标教材编写时,删除了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实际生活的内容,重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增加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即时信息,这些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因没有把握好“度”,又出现了某些该删除的知识依然没有删除,而部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的知识却被“误删”的情况,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出现了学习困难。有些有经验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凭借自己教授过多个版本传统教材的经验及时做了补充,而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说,则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湘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在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删除了各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原因;第四节水循环部分删除了水循环的分类、洋流部分删除了洋流的分类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第三节删除了非地带性,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这些被删除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学习后面的内容不可或缺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势必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只能根据教师个人的经验、能力甚至看法加以补充。翻开任何一个版本的新课标教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理解教材”,恢复“误删”的内容。 (二)不同学段教材的编写跨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梯度和衔接 如何保持不同学段教材的延续性和有序衔接,是教材编写时常常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虽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实行九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政策,但不同学段教材的衔接和延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有研究者对各学科六、七年级的教材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中小学衔接阶段教材的编写跨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梯度。小学阶段的教材组织与表达多为直观、感性的知识。中学教材注重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的组织表达与广度、深度都与小学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在小学教材的学习中大多有形象化的支持,进人中学后则更加突出知识的严密性和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①。 初、高中教材同样存在衔接不好的问题。只是初、高中教材衔接的主要不是教材组织和表达方面的问题,而是教材内容方面的衔接。有些内容高中教材编写者“以为”初中教材已经或应该有所涉及,所以高中教材中就没有考虑这部分内容,可实际上初中教材中也根本没有介绍这部分内容。 (三)素材选择不当 教材中素材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合适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而如果素材选择不当,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纵观新课标教材,都不同程度存在素材选择不当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有些素材与内容主题无太大关系或所选素材不够典型;选择的素材只照顾到某些学生群体的利益,而忽视了另外一些学生群体的诉求,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有些素材创设的情境不够真实等。 实际上,教材中素材的选择不仅要与所学习的内容主题相符,所选素材还应较为典型,同时还应考虑到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当然,即使教材编写者考虑到这些方面,但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域差异大,再好的教材也很难照顾到所有地区、所有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这种状况更加要求教师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