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陶永生著

页数:42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22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以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重划批评边界与重塑间性视域”批评范式为鹄的,结合具象化批评实践,重点分析该学派经典性论断和代表性论著,逐步演绎出其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旨,阐明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达到厘清与把握“自我塑造论”批评新构想的学理思路和实践走向,以揭示其“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历史文本化”与“文本历史化”、“权力话语化”与“话语权力化”等多重互文批评范畴的文化品格、历史语境和政治内涵。比照格氏理论的学理蕴涵与呈现形态,更加凸显其工具理性的应用价值,重估和重构中国文化诗学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范畴,努力把文化诗学核心思想构塑为中国诗学的重要运思和实践方式。这无疑对我国“本土诗论”的当代诠释和主体重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价值和历史观映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陶永生(1972.11-),文学博士、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博士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育专家资源库入库专家。迄今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8项;在《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文艺评沦》《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文艺评论》等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作品60余篇;出版《一叶一菩提》《文化情结的审美视野》等专著4部;独立荣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13项省级政府奖。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格林布莱特的学术经历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论著的逻辑线索和基本架构

第一章 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文化诗学批评思想的多重来源
第二节 方法论视野下与格尔兹“文化人类学”的同质异构性
第三节 新阐释学视域下与利科“文本占有论”的问性弥合
第四节 文本论视野下与詹姆逊“政治诗学”的内在互文性

第二章 史学维度的文化诗学批评形态
第一节 “新史学”维度
第二节 认识论层面的文化整体观
第三节 主体论指向的历史本源观
第四节 本体论向度的诗学意义观
第五节 实践论矢量的“文本无边界”说

第三章 诗学维度的“文本阐释”观
第一节 “文本性与文学性”的双向调查
第二节 “比较视域”本体
第三节 碎片的“共鸣性”文本
第四节 “历史性与文化性”的文本间性
第五节 社会话语的“审美能量”观

第四章 “自我塑型”论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文化塑造
第二节 “文化景观”的生活形塑与哲学表达
第三节 文化生产流通的“社会能量”转换论
第四节 “自我塑型”论的话语架构及阐释实践
第五节 “公共文化镜像”的自我塑型

第五章 “意识形态批判”论
第一节 “文化解读”的“意义生成说”视域转换
第二节 语境化的“思辨的理解”作用力场
第三节 意识形态化的“凝视的理解”话语机制
第四节 权力结构的“隐喻性”表征形式
第五节 从“文本问性”理论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旨趣”转换

第六章 批评实践的范式转换
第一节 以文学文本阐释为主轴的多元化批评范式
第二节 “情结”批评范式的“知识论转向”
第三节 形象诗学语境下的“共鸣”阐释
第四节 文学意义的“泛文化”阐释实践

结语
第一节 当下文论生态面临的整体形势和共同任务
第二节 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影响
第三节 “本土化”语境下文化诗学批评思潮的中国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一认识论维度上理解阐释的:‘互文间性“视域  为破解新历史主义遭遇的”阐释学难题“,文化诗学格外垂青文本结构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互文间性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互文架构,其高扬的历史语境、文化视域以及文本间距等阐释观念均与新阐释学直接关联。一反经典阐释学追慕事物的普遍性规律的”自上而下的科学主义与本质主义“单向度主张,新阐释学强调认知与阐释事物要倍加关注”特殊情境或特定语境“下人类表达的具体性与多义性,而拒斥动辄”上纲上线“施以”唯一正确的科学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家法,它一再宣称人们”参照每种表达得以说出的特殊情境而在表达的多种意义之间做出选择“。这正是大部分新历史主义者们所念念在兹的。难怪伽达默尔直陈二者的关系域,”阐释学与历史主义之间具有内在关联,阐释学难题的解决对旨在解决历史诗学难题的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①。  在阐释者与文本”双向阐释“认知观念的烛照下,包容了阐释主体与文本客体间性的”新阐释学“认识论驶入了双向度快车道。依凭伽达默尔的界说,”文本的意义只能是在理解事件中发生的,而文本意义的理解总是特定处境中的理解;视域就是视的范围,它包括了从某一特殊的有利观点能够看到的一切“。任何理解都必然是通过理解的主体与被理解的文本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才能达成,理解主体与被理解文本客体的存在境况是构成理解的必要条件。概言之,阐释学过程的真正实现不仅包含了被阐释的对象,而且包含了阐释者再度自我理解。  (一)主体间性:主体的阐释性与阐释的主体性  纵观阐释学的学科发展历程,阐释学从对具体阐释方式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关注,过渡、转换为对作为阐释对象的文本客体本身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把捉,在此基础上又进而实现了由”被理解的文本阐释客体转向了理解的文本阐释主体“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性转向,即进入了”新阐释学“阶段。这个变化过程始于海德格尔而成于伽达默尔。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纯粹理智领域转向了鲜活的生活世界,从思考入自身的”主体性和历史性“存在出发,进而指认和揭示出人的文本阐释行为的历史性和多义性。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历史观,人对存在的全部理解具有历史阶段性,大致可以分割为”成见理解或称元理解“的”必然王国“状态和”意义理解“的”自由王国“状态。这里的”成见理解或称元理解“并非是多余的或是有害的,它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理解主体必然地受制于他的”合法成见“和”元理解传统“,这种成见与传统和”理解循环“一样,都是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反而是理解”本体论“存在和认知外部世界的逻辑前提及基本条件之一。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