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西文化认同与外语教学范式研究

封面

作者:张美玲

页数:247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92086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西文化认同与外语教学范式研究》站在多学科与多方法的视角,立足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汲取语言教育学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外语教学实、践,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以《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蓝本,根据我国英语教育课程改革和英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尝试中西文化认同与外语教学范式的耦合研究,构建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范式框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切合中国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范式。全书由13章构成,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研究进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逻辑关联,外语教学的挑战和使命,外语教学的理论范式构建,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理论建构,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文化认同下外语教材、教师、学习者、教学测试与评价,外语教学范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验证等内容。突出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理论范式、范式要素、实践验证、教学策略、实现路径等内容的扩展研究,合力证明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范式。

目录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研究进展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际国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引进和发展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一节 从交际能力到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节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要素
第三节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四节 国内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趋势
第五节 跨文化交际教学范式

第三章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第一节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第三节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条件下的文化认同
第一节 身份与理论认同
第二节 文化与语言认同
第三节 语境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第五章 外语教学的世纪挑战和时代使命
第一节 外部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语言功能定位
第三节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教学功能定位
第四节 外语教学的时代使命与复合功能

第六章 外语教学的理论范式构建
第一节 外语教学的理论演进
第二节 外语教学的方法变迁
第三节 外语教学的师生定位及其互动机理
第四节 外语教学的教学能力系统
第五节 外语教学的学习能力系统
第六节 外语教学的实践模式荟萃
第七节 外语教学的范式框架构建

第七章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八章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原则
第二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民族文化学的参与观察法在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九章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第一节 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教材和测试的作用
第二节 跨文化外语教材体系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外语教学现有教材存在问题梳理
第四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的教材选用和编写原则

第十章 中西文化认同下的外语教师与外语教学能力
第一节 外语教师与中西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
第二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第三节 外语教学的中西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能力体系
第四节 外语教师的中西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第十一章 中西文化认同下的外语学习者与外语学习能力
第一节 外语学习者与文化学习
第二节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对学习者的要求
第三节 外语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能力体系
第四节 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第五节 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第六节 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文化认同意识和能力培养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认同下外语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 从客观定量测试法到定性分析评价法
第二节 中西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测试和评价内容
第三节 中西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第四节 中西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测试和评价标准

第十三章 外语教学范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验证
第一节 大学英语教学耦合系统范式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学耦合系统范式的微观演绎
第三节 大学英语教学耦合系统范式的实践验证
第四节 大学英语教学耦合系统范式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节选

  《中西文化认同与外语教学范式研究》: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究竟是什么?它是与人类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除去已经物化了的文化形式,以及语言、习惯、风俗等民族象征性符号之外,文化的核心是由精神、观念、意识构成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文化总是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以及社会生活的各种稳定的组织方式相互区分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创造出来,并不断继承、发展着的“城垣”。这里的所谓“城垣”,实际上就是指人类在精神世界中对特定文化形态的自我认同。  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文化形态的特性,使人们归属于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并产生“非我族类”的归属感。久而久之,这种归属感就构成了特定文化的稳定、恒常属性。同时,文化还具有流动、融合性。文化交流是沟通不同“城垣”的栈道。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都是在彼此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融合也是文化存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文化认同理论的理论来源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 Eriksson)的重要理论贡献,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后被其本人及其他学者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而且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认同”,被描述成心灵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暗示该群体的价值、背景、看法。该群体的一些特征,如文化、阶级、性别、种族背景、语言、宗教等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认同”是人们对自我身一份的“确认”,即回答和解决“我是谁”这一问题。  文化和认同都是在不同的时空下顺应民族、族群的需要被建构和塑造出来的。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是由其所处环境决定的,文化具有传递认同信息的功能。当一种文化遇到另一种文化时,首先遇到的就是“认同”问题,“认同”需要一个建构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文化与认同常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作为个人或群体界定自我、区分他者、加强彼此同一感、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标志。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区域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区域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绝不应该是分散的,而是能够向社会提供某种文化认同的对象的;同时它又是丰富的,内部有张力,包含着不同的、相互质疑的部分,因此也就能吸收来自外部的其他文化的营养,不断发展自己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三、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日益成熟,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形成了文化。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文化认同的程度。科里尔和托马斯(Collier and Thomas)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认同于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的交往。并且,交际者之间的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标识,如果认同于各自文化的交际者以各自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进行交流,那么他们之间的交际即为跨文化交际。  需要指出的是,对该文化认同的强度与文化认同的内容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考虑文化认同的内容时,不能忽略文化认同的强度。  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社会中,个体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发生的思想与实践的矛盾、冲突、相互和解甚至结合这个相互认同的过程。文化的认同主要是内部选择,而非外力可以强加。当然,外部的影响必然会起到客观上影响的作用。对个体文化认同而言,就是其内心的选择,每个人的个体文化感受,以及相应的个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们集中起来后就变成集体文化认同,就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一旦上升到国家文化认同,它们就成为主流人群的集体文化认同。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西文化认同与外语教学范式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