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传媒责任伦理研究

封面

作者:钟媛媛著

页数:166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38276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传媒责任伦理研究》对传媒责任伦理的内涵、特征进行理论探讨,深刻分析了中西方传媒责任观的差异,并首次对传媒责任伦理的概念进行界定。中西方传媒责任观的差异提示我们,今日中国传媒所经历的伦理困境既不同于西方曾经面临的问题,也不是毫无出路可言的本土顽疾。谨慎看待西方经验,探寻本土责任观在今日传媒治理中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

  钟媛媛,伦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任教与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方向为传媒伦理及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国家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撰《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4)》等。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北京大学报》《外交评论》《新建社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1章 传媒责任伦理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
一、“婴儿态”——人们对媒体的深度依赖
二、传媒实力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三、对媒介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第二节 现代传媒的属性与功能
一、现代传媒的三重属性
二、现代传媒的社会功能
三、现代传媒的道德功能
第三节 传媒责任伦理的内涵特征
一、为何倡导传媒责任伦理
二、何为传媒责任伦理
第四节 传媒责任伦理的结构划分
一、大众传媒责任主体和责任客体
二、大众传媒主体和客体的责任内容
三、大众传媒主体和客体的责任关系

第2章 传媒责任伦理思想评判及比较
第一节 中国传媒责任伦理思想演化
一、古代信息传播方式及责任观念
二、近现代传媒责任伦理思想
三、改革开放后的大众传媒责任
第二节 西方传媒责任伦理思想演化
一、新闻自由主义时期的责任伦理思想
二、社会责任论时期的传媒责任伦理思想
三、公共新闻学的转向
第三节 中西传媒责任伦理比较
一、理论基础:天命道义与现实自由
二、责任目标:整体利益与新闻自由
三、责任制度:软性调和与刚性规约

第3章 传媒责任伦理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政治领域
一、媒体政治属性式微
二、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媒介使用失当
三、媒体政治宣传手段尚需创新
第二节 经济领域
一、传媒“双重体制”的发展瓶颈
二、过度市场化的道德风险
三、传媒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
第三节 文化领域
一、“愚乐世界”——“三俗”之风盛行
二、被消解的“真善关”——传媒后现代主义
三、传媒“助推”风险化社会
四、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的迷失
第四节 自媒体时代的新问题
一、“双刃剑”——新媒体的两面性
二、“话语权的分解”——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

第4章 传媒责任伦理缺失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改革的阵痛——传媒转型的必然代价
一、政府、市场、社会责任关系有待平衡
二、不规范的传媒市场经济
第二节 “先天不足”——传媒发展的制度和理论缺陷
一、责任制度保障机制缺位
二、法律规范缺失
三、相关理论研究薄弱
第三节 “现实的软肋”——传媒道德信仰缺失
一、社会道德责任乏力
二、传媒职业主体责任认知偏差
三、传媒社会主体媒介素养不高

第5章 传媒责任伦理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传媒责任理论的规范构建
一、加快传媒法治建设
二、深化体制改革,平衡利益关系
三、增强归属感,明确责任目标
第二节 传媒责任伦理制度机制构建
一、传媒责任伦理制度构建的总体设想
二、激活行业问责机制
三、完善受众监督反馈机制
第三节 传媒主体的责任自律培养
一、培养传媒主体职责认知
二、加强职业主体道德教育
三、提升社会主体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节选

  《传媒责任伦理研究》:  言,真实成了为真实而真实的真实,膜拜逝去的客体,但这客体已经不是再现的客体,而是狂喜的否定和对自己仪式的消除:成了超真实。“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为人们再现的是一个真实世界,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和社会交流的工具。而后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充满了符号、代码意义的时代,传媒使世界的真实感消失殆尽。  其次,媒介使符号成为消费的意义。后现代媒介批判理论认为,随着消费与传媒的联姻,人们对物的消费不再关乎其功能性目的,而将物的符号意义作为消费的唯一宗旨。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充当重要的载体,其自身的作为和生产的内容,无不向人们传递着消费符号意义的信息。铁路所带来的”信息“,并不是表面所装载的煤炭、木材或乘客,而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的运输与结合;电视带给人们的”信息“,也并不仅仅是荧幕所播送的画面那么简单,而是由此带来的人们感官的变化、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说得更透彻些,人们吸收和”消费“大众传媒所呈现的种种场景和信息只是一个表层概念,这些场景和信息所内含的潜在性才是真正被内化的因子。  最后,媒介使整个社会”内爆“。”内爆“理论是麦克卢汉针对信息”外爆“而提出的。麦克卢汉认为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媒承载的信息不断膨胀和向外扩张,”外爆“的信息,使原本被印刷文字隔离开来的公私领域又重新发生重叠,从而发生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结构的改变其实也就是一个内爆的过程,媒介作为意识的延伸,消除了社会各领域的界限,同时也使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消失,地球成为”地球村“。鲍德里亚采取了较麦克卢汉更为激进的态度来看待现代传媒技术,他认为”内爆“是一种意义的内爆,是整个社会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整体瓦解。鲍德里亚指出,内爆模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媒介无休止传递的符号信息并没有丝毫增加公众的参与,而是一种单向度的给予而已。鲍德里亚还认为大众已经感到不堪其扰并充满了厌恶之情。于是,冷漠的大众变成了忧郁而沉默的大多数,一切意义、信息和教唆蛊惑均内爆于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社会也因此消失了,各个阶级之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各种文化形式之间以及媒体的符号复制术与真实之间的各种界限均告内爆,在内爆的意义下,大众的主体性也随之消失。  3.媒介化的地球村  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基于大众媒介的内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对文化工业进行深入批判,而麦克卢汉则转换思维,将研究视角转向大众媒介工具本身,尤其针对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对人及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当人们仍然对媒介技术的控制力量而沾沾自喜时,麦克卢汉就已经开始警醒人们,技术正以强大的触角深入人们的思想,而人类对此却一无所知。麦克卢汉指出,电子媒介为人们呈现的环境将人们紧紧包围,就像人的皮肤一样,而人们身处其中,习惯了在聊天软件中同陌生人交流,却甚至不认识身边的人。  首先,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大众传媒为人类传递的并不是具体的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的特性。他以电灯为例,电灯不携带和传递信息,但电灯就是讯息本身。因为灯光扰乱了自然的时间法则,人们可以白天工作,也可以因为有了灯光而在夜间工作。电灯就是人眼的延伸,它延伸了人类生活的尺度,甚至重构了社会关系。因此,电灯本身就是讯息。麦克卢汉强调媒介形式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研究者都习惯于将重点放在媒介内容的作用与影响上,而忽视了媒介本身。”我不得不再次重申的关键问题是,媒介的内容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远远不及人们手持的媒介性质本身的作用深刻和悠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传媒责任伦理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