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封面

作者:张贞贞著

页数:142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90137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时下,中国电视荧屏上大量涌现的“真人秀热”如火如荼。这些真人秀节目不仅深刻改变了电视行业生态和电视节目生产逻辑,而且构建起独特的镜像空间以及受众审美体验。这种由节目形态引发电视产业链革命的真人秀节目现象,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如何从经验性观察中梳理出一个明晰的逻辑线条,阐释这一现象背后独特的审美建构机制与运行规律,形成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值得我们探索与研究。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元理论,从电视真人秀的“镜像空间”这一核心视阈出发,从建构审美空间的相关变量赋值入手,通过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形态、审美心理建构与社会功用等多维度考察,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镜像映射,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生产机制表征下的深层审美建构机制,为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现象背后的动因与运行规律提供一种参照与反思。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与观众之间互为与互动的镜像关系为思考起点,引出一系列前后关联的“问题单”:不同的真人秀节目会带给观众怎样不同的情感反应?他们的反应是由什么引发的?为什么有些真人秀节目会被观众迅速接受,有些却悄无声息?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兴趣是主动出现还是被动引发?真人秀的节目形态会带给观众怎样的思维模式?全民追逐真人秀的狂热中,观众的行为和思想如何被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都是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双重观照的。

作者简介

  张贞贞,女,1980年4月出生;中国传媒大学2012级广播电视艺术美学博士,师从仲呈祥先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2002-2008年,曾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栏目、《人物》栏目担任记者、编导,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攻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几档大型真人秀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并把真人秀节目的美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发表的一些文章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电视》共发表文章4篇:《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刍议电视真人秀节目三元素之关系》《真人秀:虚拟情境真实记录》《艺术驱动革新,科技激发灵感——浅析高清技术引发的审美变革》。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梳理
二、相关理论工具的梳理与阐释

第二章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镜像空间
第一节 真人秀是生活的映象
一、真人秀的元素与真实世界一致
二、真人秀的情感与真实生活融合
第二节 真人秀是生活的镜像
一、剖析社会热点
二、建立公共道德
第三节 真人秀映射“镜像自我”
一、情境化空间展现人物面孔
二、失控体验中明确内心选择
三、沉浸化叙事促使情绪升级

第三章 镜像空间中的内容建构
第一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动态叙事结构
一、恒量与变量对立统一
二、恒量决定内容三元素
三、动态叙事结构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角色与功能
一、角色界定
二、角色功能
第三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规则与任务
一、设计的原则
二、核心的机制
第四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时空与情境
一、自然环境时空
二、节目场景时空

第四章 镜像空间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情感需求
一、观众舒缓压力的“减压阀”
二、观众沟通和情感表达的“共鸣箱”
三、观众传播个人意见的“放大器”
第二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镜像互动
一、情感体验
二、自我观照
三、镜像思维
第三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审美贯通
一、审美的符号
二、符号的泛化
三、意义的贯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节选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一、情境化空间展现人物面孔  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拍摄环境是一个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似却不同的场域,这个正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独特的“情境化”空间。电视真人秀节目用游戏规则和虚拟时空打造出一个虚幻的人造场景,它并不真正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它更具戏剧性、更富想象力,它可以是一个灯光璀璨的梦幻舞台,也可以是一个极端的生存环境,它的外在表现似乎并不真实,而它刻意追求的,正是现实中的人的情感的真实、人物表达的真实。  电视真人秀节目人为营造的“情境化”空间,拍摄时常常将人物放置在与生活中大相径庭的环境中,设置问题和行动规则,由摄像机记录人物直接的自然反映。这里即有非常态的、角色陌生的自然环境,比如《爸爸去哪儿》中,将锦衣玉食、精致生活的明星父子放置在生活环境简陋的荒野陋室中,并尽量减少生活的方便性,限制生活条件,观察明星父子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调整状态,对比他们的处理方式、情绪变化。《奔跑吧,兄弟》中,每一场游戏场景的选择都煞费苦心,明星们在首尔的菜市场,由于语言不通不得不手舞足蹈,与商贩老师比画讲价。《花儿与少年》中,平日被助理簇拥照顾的明星们独立相处,在连续不断的拍摄中,年逾不惑的许晴失去照顾,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情绪几欲失控。《极限挑战》中,当王迅登上“蜘蛛人”的吊篮,在空中悬挂数小时一遍遍擦拭楼体外玻璃墙面,忍受饥饿和挑剔时,他的抗压力被逼到了顶点。当张艺兴数次被孙红雷戏弄,箱子重复被盗时,他表现出的无措和失望的情感张力比表演更加有力量。  真人秀中的“情境化”空间之所以能够背离生活的常态,甚至刻意寻求人物生活中的“陌生化处理”状态,正是为了衬托节目中的人物而孔,真人秀节目中的角色就是情境化场景中的生活典型。在《极限挑战》中,参与的明星在节目的拍摄中逐渐被大众标签化,黄磊成了“神算子”,孙红雷自称“颜王”,张艺兴很“呆萌”,黄渤被称为“国民坏叔叔”,王迅被公认为“抠门”。正是在典型情境中的行为、选择,被激发出来的真实情感、展现出来的真实性格,使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并给了真人秀节目吸引观众持续关注的原动力。  从电视观众的角度来观察,角色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个体,是复杂的、不确定的、模糊而多义的,这一复杂性与观众的观看心理直接相关,也与观众对于角色的读解相关联。观众如何解读一个角色,势必是在映射着观众“自我”的概念。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观众运用想象、联想、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来解读角色,尝试着“读懂”(常常是“误读”)角色,这一心理驱使或日这一“误读”的过程,恰是角色自身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二、失控体验中明确内心选择  A.C.普希金曾经把戏剧作家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在假定情境中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把它看作是对演员表演考查的标准。只是对于演员来说,情境是剧本中已经规定的,无法更改的,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它称作“规定情境”:“我补充一句,我们的智慧所要求戏剧演员的,也完完全全是这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对作家算作假定情境的,对于我们演员说来却已经是现成的——规定的情境了。让演员的注意力都转到‘规定情境’上面去吧。真实地生活于这些情境之中,‘热情的真实’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你们心里产生。”①而且,他认为演员所处的表演环境,塑造角度的“规定情境”是一个内容更加宽泛的概念。“这是剧本的情节,剧本的事实、事件和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我们演员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自己对它所做的补充,动作设计,演出,美术设计的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及其他在创作时演员要注意到的一切。”②这里所提到的几乎是演员表演时需要顾及的所有要素。在表演中,演员必须充分了解“规定情境”,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味来消化吸收,最终生成系统的动作和有意味的行动,向观众展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里提出的“规定情境”,就是要求演员将自己融人扮演的角色中,在表演中对情境要求的人物角色进行体验和表现。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