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耿文婷著
页数:218页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7217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军旅文化自古以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 它是大众文化领域的一种亚文化形态, 具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感性形式 ; 另一方面, 它是国家主流文化的自觉承载者, 具有传承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使命。本书通过对军旅文化所属文化属性的准确定位、军旅文化历史贡献的整理、军旅文化当代价值的提取挖掘, 旨在阐明 ; 从服务部队官兵的内视角看, 军旅文化有助于提升军队软实力与战斗力 ; 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外视角看, 军旅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
耿文婷,1970年1月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曾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文艺美学专业,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以及文化研究出站博士后。迄今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多年致力于大众文化与军队文化的研究,专著《中国的狂欢节——春节联欢晚会的审美文化透视》系国内第一部研究央视春晚的学术著作,专著《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基层文化建设》系军内第一部研究文化工作生成战斗力的学术著作,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摘。
目录
一、军旅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军旅文化的理论价值
第一章 军旅文化的本体探索
第一节 军旅文化的概念辨析
一、军事文化
二、军队文化
三、军营文化
四、军旅文化
第二节 军旅文化的品性剖析
一、军旅文化的价值品性
二、军旅文化的人格品性
第三节 军旅文化的结构解读
一、当前文化结构理论的问题与原因
二、实践唯物论观照下的文化结构新解
三、军旅文化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 军旅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军旅文化的起源
一、“乐者药也”——以精神宣导为突出特征的上古军乐文化
二、“执干戚舞”——兼具巫术与教化功能的上古武舞文化
第二节 军旅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先秦时期的军旅文化
二、汉唐时期的军旅文化
三、明清时期的军旅文化
四、近现代时期的军旅文化
第三节 军旅文化的当代嬗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军旅文化所展现的革命英雄主义文化
二、改革开放30年:军旅文化努力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前列
第四节 军旅文化的整体历史风貌
一、军旅文化充分体现了主流思想道德内涵
二、军旅文化积极建构了中华民族精神
三、军旅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
……
第三章 军旅文化的大众功能
第四章 军旅文化的内容系统
第五章 军旅文化的媒介传播
第六章 军旅文化的实践扩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传播学视野下的军旅文化研究》: 二、军旅文化的人格品性 军旅文化的特出品性分为内在的价值品性与外在的人格品性两大方面。如果说价值品性是军旅文化优越性的内在精神蕴含,那么,人格品性则是军旅文化优越性的外在人格表现。军旅文化的人格品性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生龙活虎的军人个体和他们的言行举止向外扩散传播。譬如,“有血性”的李云龙、“有品德”的许三多等。血性与品德就是他们身上凸显的人格特征,就是革命军人应该有的“样子”。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工会议上提出了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号召,“四有”新军人的提出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样子”画了像。 习近平主席的新“四有”军人思想,与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与历史条件的与时俱进的产物。二者所不同的是提出的范围: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是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即“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军人思想是在“四有”新人之后提出的,包含于“四有”新人之中,是从“四有”新人思想中派生出来的。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四有”,是在军队范围内首次提出的,是为了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而对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提出的总要求。新“四有”包括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一)有灵魂 什么是有灵魂?有灵魂就是“要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两弹一星”功勋的故事就是“有灵魂”的最好注解。那时,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两弹一星将士就遵照“上不告父母,下不示妻儿”的规定,秘密聚集到大漠。当年,有一对夫妇各自接到去参加核试验的命令,便先后悄悄出发。一天,在核试验场一棵老榆树下等车时,两人才惊讶地相遇。又如,驻澳门部队周围有众多娱乐场所,用官兵们的话说,“楼内是社会主义,楼外是资本主义‘’,穿梭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每天都有”铸魂“与”蛀魂“的较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军人精神家园的”哨兵“却一刻也不能打盹。① (二)有本事 什么是有本事?有本事就是”要素质过硬、能打胜仗“。当年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镇远“舰护理管带杨用霖用自杀的方式表现出了军人的气节。但军人为战而生,国家养育军人,不是让你关键时刻一死了之,而是要用”胜利“体现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①而要赢得胜利,就必须塑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连续两度斩获空军飞行员最高荣誉”金头盔“大奖的特级飞行员蒋佳冀是一名80后飞行团团长,在2011年中国空军首次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中,他以42:0的大比分完胜对手,从100名飞行员精英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金头盔”奖。他先后10余次执行各类实弹打靶任务,命中率100%。为了避开雷达探测,他练就了一身超低空飞行的过硬本领,能够出其不意地突进对方防线,袭击目标。素质过硬,才能完胜对手,这是信息化时代向每一名中国军人提出的严峻挑战。 (三)有血性 什么是有血性?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亮剑》里,李云龙说:“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有血性,就是要敢于流血牺牲。只有不怕流血牺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才能勇往直前地与敌人战斗。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在回忆录中说:“我们最怕和中共的军队交战,他们不仅善战,而且太不怕死了。”他们称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中国革命能够获得胜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不怕死、有血性的中国军人,从前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舍身被烈火烧,等等;今天,中国军人依然秉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是人民军队能打胜仗的根本,这个根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到底、发扬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