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远宏,邹晓松主编;邹晓雯,冯冕著
页数:227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18908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文脉中国窑口系列丛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产生、演变与传承。丛书其独特的角度便是在五大名窑(宋)的基础上,着重系统地梳理中国窑口的全视角,它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的基础,涵盖了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与传承的全貌,强调窑口产品与产地的关系。
作者简介
邹晓雯,1969年10月出生于景德镇。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获艺术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冯冕,1982年2月出生,200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现任美术系史论教研室主任。
论文:
1、《明末商品经济对转变期瓷器的影响》发表于核心期刊《陶瓷学报》,2008年6月,第29卷,第2期,第148—153页,第一作者。
2、《疏漏的“铁证”——对熊寥先生<陶记>著于元代的三大新证的辨析之一》发表于核心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87—90页,第一作者。
3、《元青花与磁州窑釉下黑彩纹饰比较》发表于期刊《中国陶瓷》,2014年第6期,第75—84页,第一作者。
4、参与中国古陶簪协会主持编修《中围陶瓷史》的釉里红部分的撰写工作。
目录
上篇 釉下彩绘
第一章 景德镇窑的青花彩绘
第一节 青花彩绘的工艺特征
第二节 青花彩绘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 青花彩绘风格特征的形成
第二章 景德镇窑的釉里红工艺
第一节 釉里红的原料与工艺
第二节 釉里红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景德镇窑的斗彩装饰
第一节 斗彩出现的契机
第二节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关系
第三节 明代成化斗彩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下篇 釉上彩绘
第一章 景德镇窑的古彩彩绘
第一节 古彩的起源
第二节 古彩的工艺特征
第三节 古彩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康熙古彩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古彩彩绘装饰风格特征的形成
第六节 古彩装饰的题材及艺术内涵
第七节 古彩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第二章 景德镇窑的粉彩彩绘
第一节 粉彩彩绘形成的契机
第二节 粉彩彩绘的材料和工艺
第三节 粉彩彩绘风格特征的形成
第四节 粉彩彩绘的发展之路
第三章 景德镇窑的新彩彩绘
第一节 新彩彩绘的舶入和发展
第二节 新彩彩绘的材料和种类
第三节 新彩彩绘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四节 新彩材料性能赋予的艺术优势
第四章 景德镇窑彩绘瓷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景德镇的红店传统
第二节 彩绘瓷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节选
《景德镇窑(下)/中华文脉中国窑口系列丛书》: 口沿为一圈卷草纹,装饰带宽与盘口口沿同。凸棱之上的颈部为一圈缠枝菊花纹,凸棱之下的肩部为一圈缠枝牡丹。大罐的上腹为穿花凤纹,凤以对称的方式布局,大罐的下腹为缠枝牡丹纹,其下为一圈细窄的卷草纹,胫足为一圈变形莲瓣纹。每层纹饰皆以弦纹分割,图案满密但不显杂芜。装饰带宽窄的设计完全以器形外轮廓曲线的变化而排列,以装饰带将器物的口、颈、肩、腹、足分割清楚,节奏明晰。而其中又将视觉集中的腹部分为上下两层,舞动的凤凰穿梭在花丛之中,与其上下两层的缠枝花卉形成动静分明的对比,加强了整个大罐装饰的动感。而主体的缠枝花卉也或仰或俯,或正或侧,显得花团锦簇而变化灵动。腹部的两层较宽的纹饰带巧妙充分地利用了视觉中心,成功地凸显主题纹饰。在主题纹饰带完成了乐章的高潮部分后,缠枝牡丹与变形莲花纹之间细窄的卷草纹则是高潮与尾声的巧妙过渡,以避免结束显得过于唐突。胫足部分的变形莲花则对整个大罐的装饰进行了收束,一圈依附于胫足的变形莲瓣,犹如盛开的莲花稳定地承托了以上所有的装饰。其所占比例仅略小于腹部装饰带,但所处的位置并不突出,因此不会在整体效果中产生喧宾夺主的问题,且这样的比例很好地平衡了腹部大面积的装饰,起到视觉上稳定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