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苏洵古文论要

封面

作者:毛德胜

页数:244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22797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苏洵古文论要》主要以苏洵古文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析苏洵古文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文章先从以明道为宗,以经世为本、以通变为要、以自然为尚四个方面分析了苏洵的古文观念,然后从正气、奇气和逸气三个方面探讨了苏洵古文作品的文气构成。重点则从立意、谋篇、布局、用笔、声调、修辞六个具体方面研究苏洵古文在技法上的运用。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纵横驰骤、奇崛幽峭、简切通脱三个方面综合探讨苏洵古文风格的不同特征。最后简要梳理分析了苏洵古文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作为全文的研究佐证和总结。

作者简介

  毛德胜,男,1977年生,汉族,湖北黄冈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项,参编教材一部,发表科研论文二十多篇。

本书特色

毛德胜著的《苏洵古文论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析苏洵古文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苏洵的古文观念。第二章为苏洵古文的文气。第三、四章为苏洵古文的技法。第五章为苏洵古文的风格。第六章为苏洵古文的接受,从两宋、元明和清代三大块分析苏洵古文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梳理了不同时代文人学者对苏洵古文的接受与评价,也为全文的研究做一个佐证和总结。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苏洵的古文观念

第一节 以明道为宗

一、参乎权而归乎经

二、权为仁义之穷而作

三、以文行道

第二节 以经世为本

一、作文当期于有用

二、上书皇帝建言献策

三、开出治国之方

四、提出御敌之术

第三节 以通变为要

一、通变是散文发展需要

二、苏洵散文师古的过程

三、苏洵自成一家的理念

第四节 以自然为尚

一、得乎吾心

二、不得不为

第二章 苏洵古文的文气

第一节 养气

一、养气当知入门须正

二、养气当求循序渐进

三、养气当至充盈自发

第二节 正气

一、苏洵古文正气的来源

二、苏洵古文正气的表现

第三节 奇气

一、苏洵古文奇气的涵养

二、苏洵古文奇气的表现

第四节 逸气

一、苏洵古文选气的形成缘由

二、苏洵古文逸气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上)

第一节 立意

一、正

二、高

三、远

四、奇

第二节 谋篇

一、回环往复

二、逐段排列

三、双峰并峙

四、一气呵成

第三节 布局

一、起势

二、承接

三、转换

四、收合

第四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下)

第一节 用笔

一、照应

二、虚实

三、抑扬

四、开合

第二节 声调

一、声律

二、节奏

第三节 修辞

一、比喻

二、用典

三、排比

四、对偶

第五章 苏洵古文的风格

第一节 纵横驰骤

一、引物托喻,反复致意

二、宏词博辩,铺张扬厉

三、疏朗跌宕,跳跃腾挪

第二节 奇崛幽峭

一、苦心经营,思致深刻

二、笔力道劲,骨格挺拔

三、发言精警,不落凡俗

第三节 简切通脱

一、烦而不乱,肆而不流

二、以小见大,举近知远

三、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第六章 苏洵古文的接受

第一节 毁誉参半的两宋

一、蜀中与天下之名

二、王佐与纵横之争

三、禁毁与尊崇之变

第二节 薪火相传的元明

一、逆境中的承传

二、大家地位的确立

三、作品的刊刻流播

第三节 蔚为大观的清代

一、文评

二、文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第三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上)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形式技巧方面的巨大变革,一次是四六体的出现,一次是八股文的形成。而一直以来,令中国古代散文饱受非议的也恰恰正是这两次重要的变革。以致长期以来,四六体和八股文都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它们似乎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种倒退。当然,四六体和八股文虽然都是因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受到人们的批判,但具体说来,人们不满四六体主要是因为形式的过分华美侵害了散文的内容,而不满八股文主要是由于形式的过分僵化抑制了散文的灵动,也可以说四六体的弊端产生于形式与内容的冲突,而八股文的弊端则存在于形式与形式的背离。从散文技法上讲,二者的出现都是作家对于散文艺术自觉追求的结果,也代表着一种进步,但也是由于过分追求这种技法,进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灵活,从而走向了反面。  姚永朴云:“夫文之有法,犹室之有户也。谁能出不由户,而文顾可无法哉?昔者扬子云有言:‘女恶丹青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法言·吾子》)韩退之作《柳子厚墓志铭》云:‘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皆有法度可观。’《唐书·文艺传》云:‘韩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浞等,法度森严。’《宋史·欧阳修传》云:‘修之为文,丰约中度。’唐荆川《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云:‘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麓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密则疑于无所谓法,严则疑于有法而可窥。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则不异也。且夫不能有法,而何以议于无法?有人焉,见夫汉以前之文,疑于无法,而以为果无法也,于是率然而出之,决裂以为体,恒订以为词尽去自古以来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而别为一种臃肿、信涩、浮荡之文,以为秦与汉之文如是,然乎?否也。’长洲汪尧峰《答陈霭公书》云:‘大家之有法,犹弈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后之作者,唯其知字而不可知句,知句而不可知篇,于是有开而无阖,有呼而无应,有前后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譬如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古人之于文也,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推而远之欲其雄而骏。其高也如垂天之云,其深也如行地之泉,其雄且骏也,如波澜之汹涌,如万骑千乘之奔驰;而及其变化离合,一归于自然也,又如神龙之蜿蜒而不露其首尾,盖凡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无不备焉。则今之所传唐宋诸大家,举如此也。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尝屡变矣,而中间最卓卓知名者,亦无不学于古人而得之。’……凡此诸说,皆发明法不可废之理。大抵古人之文,愈奇变不可测,愈有法经纬其间。”①以此可见法之不可废与自然之法的可贵。  相较于其他样式的文体而言,自然更是散文追求的至高境界。秦汉散文也罢,韩柳古文也罢,其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是由于遵循了自然的道理。自然即意味着不刻意追求形式,却也不有意回避形式。一切文学样式,归根结底不过是表情达意而已,遵循自然一方面意味着创作的发生源于内心的真正需要,一方面意味着感情的表达依托于形式却不能受制于形式。前文我们已经论及过,苏洵的散文创作正是以自然为尚的。他在《仲兄字文甫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得不为”的主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是天下至文。“故日:‘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日: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P412~413)这一阐发充分说明了苏洵在散文创作中对于自然的自觉追求,而当年他之所以不愿修习声律记问之学,也正是其违背了散文自然的道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苏洵古文论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5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