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奕鑫 著
页数:193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139483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苏洵传
内容简介
苏氏一门三杰,占据了唐宋八大家其中三席。其中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不同,他没有起伏的政治生活,只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仕途梦想寄托在一篇篇佳作中。本书以“三苏”父子中的“父亲”苏洵为主线,以苏洵的生平为序章,以其诗文为枝条,引用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清楚展现苏洵的精神世界,让读者了解苏洵在其崎岖的人生之路上,如何纵情山水,如何奋力求学,如何教子有方。
作者简介
王奕鑫,畅销书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江苏文学院作家班成员,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原平农业学校客座教授。曾在《读者》《延河》《美文》等杂志上发表五百多篇文章。多次受邀在山西电视台、太原电视台等录制文化节目,在山西现代双语学校、清华附中等学校开展一百余次讲座。
相关资料
追寻根源,传承良好家风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曾写道,苏氏起源于古帝颛顼,至汉顺帝时有苏章。苏章曾任冀州刺史,后又迁为并州刺史,子孙定居在赵州,所以三苏都自称“赵郡苏氏”。
今天,住在河北栾城、作为苏氏一族后人的苏士福,家中仍然存有一本发黄的《苏氏族谱》。族谱中载有这样一段话:“唐神龙(705—707 年)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意思就是说,苏氏一族的血脉在眉山的延续,正是从苏家祖上一个名叫苏味道的人开始的。因此,本书主人公苏洵的故事,就从他的祖上苏味道开始谈起。
苏味道,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区)人。据传他自幼聪慧,九岁能文,与同乡李峤都以文翰著称,时号“苏李”。
苏味道二十岁中进士,曾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可即便如此,他在为官上并未留下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新唐书·苏味道传》记载,苏味道因处理事务含混不清,有人送他绰号“摸棱手”,以示讥讽。证圣元年(695年),苏味道和一位名叫张锡的官员因事入狱,后者神态自若,而前者却匍匐席地进食,做出一副惶恐不安的可怜样,想要以此赢得武则天的同情,进而得以从轻发落。(这些载述恐怕苏洵本人未必承认。他在《族谱后录上篇》中强调,说他的族谱仅仅“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因为“高祖之上不可详矣”。)
唐中宗时,苏味道因朋党之争受到牵涉,被贬到西蜀做了眉州刺史,后迁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未赴任就病逝了。那一年是唐神龙元年(705 年)。
苏味道的后人直至三苏以前,并未出过什么名人。
苏洵的曾祖父苏祜,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曹王李明的后嗣李瑜之女为妻。李瑜曾任西蜀遂州长江尉,失官后定居在眉州之丹棱县。
后晋开运元年(944 年),苏杲出生了,他是苏洵的祖父。苏杲娶妻宋氏,生了九个儿子,但只有苏洵的父亲苏序存活下来。苏杲信奉道家,自称白莲道人,生性豁达仁爱,他不仅在家中是孝子,也因其忠孝、仁义、慷慨,深得乡闾之人的敬爱。这些优秀品格和关于苏杲的事迹,都被苏洵记载于《苏氏族谱》。
其中有一处这样的记载:苏杲有个同族兄弟叫苏玩,因犯了重罪而被捕坐牢。他担心家中妻儿无人照料,临行前找到苏杲,拜托苏杲替他照顾妻儿。哪知案情出现反转,苏玩zui终被无罪释放。回家后,他对苏杲说道:“我兄弟众多,但在危难关头,能托付生死的,只有你一人啊!”
追寻根源,传承良好家风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曾写道,苏氏起源于古帝颛顼,至汉顺帝时有苏章。苏章曾任冀州刺史,后又迁为并州刺史,子孙定居在赵州,所以三苏都自称“赵郡苏氏”。
今天,住在河北栾城、作为苏氏一族后人的苏士福,家中仍然存有一本发黄的《苏氏族谱》。族谱中载有这样一段话:“唐神龙(705—707 年)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意思就是说,苏氏一族的血脉在眉山的延续,正是从苏家祖上一个名叫苏味道的人开始的。因此,本书主人公苏洵的故事,就从他的祖上苏味道开始谈起。
苏味道,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区)人。据传他自幼聪慧,九岁能文,与同乡李峤都以文翰著称,时号“苏李”。
苏味道二十岁中进士,曾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可即便如此,他在为官上并未留下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新唐书·苏味道传》记载,苏味道因处理事务含混不清,有人送他绰号“摸棱手”,以示讥讽。证圣元年(695年),苏味道和一位名叫张锡的官员因事入狱,后者神态自若,而前者却匍匐席地进食,做出一副惶恐不安的可怜样,想要以此赢得武则天的同情,进而得以从轻发落。(这些载述恐怕苏洵本人未必承认。他在《族谱后录上篇》中强调,说他的族谱仅仅“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因为“高祖之上不可详矣”。)
唐中宗时,苏味道因朋党之争受到牵涉,被贬到西蜀做了眉州刺史,后迁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未赴任就病逝了。那一年是唐神龙元年(705 年)。
苏味道的后人直至三苏以前,并未出过什么名人。
苏洵的曾祖父苏祜,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曹王李明的后嗣李瑜之女为妻。李瑜曾任西蜀遂州长江尉,失官后定居在眉州之丹棱县。
后晋开运元年(944 年),苏杲出生了,他是苏洵的祖父。苏杲娶妻宋氏,生了九个儿子,但只有苏洵的父亲苏序存活下来。苏杲信奉道家,自称白莲道人,生性豁达仁爱,他不仅在家中是孝子,也因其忠孝、仁义、慷慨,深得乡闾之人的敬爱。这些优秀品格和关于苏杲的事迹,都被苏洵记载于《苏氏族谱》。
其中有一处这样的记载:苏杲有个同族兄弟叫苏玩,因犯了重罪而被捕坐牢。他担心家中妻儿无人照料,临行前找到苏杲,拜托苏杲替他照顾妻儿。哪知案情出现反转,苏玩zui终被无罪释放。回家后,他对苏杲说道:“我兄弟众多,但在危难关头,能托付生死的,只有你一人啊!”
苏杲除了做人值得信赖,还善于生产经营:“善治生,有余财。”(《族谱后录下篇》)不过,他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理,谋求“小富即安”,坚持认为钱财多了必有灾祸。正是因为如此,终其一生,苏杲只是经营家中的二百亩良田。他生活一切从简,即使房屋破旧了也不肯修缮,但若邻里乡亲需要帮助,他则毫无吝啬且绝不张扬。这种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自在随性的品性,在苏氏后人身上也可见一斑。
苏杲虽为人深明大义、人品杰出,却儿女缘浅,子嗣上并未受到上天的眷顾。他与妻子宋氏共育有九个孩子,只有第七子苏序活了下来。因此,苏洵的父亲苏序,又有“苏七君”的称号。
苏序刚刚行过弱冠之礼,苏杲就卧病在床。妻子担心自己一介女流,无法将苏序培养成人,就问道:“是否可以把孩子托付给你的兄弟们?”
苏杲常与人打交道,自然洞察人情世故。他安慰妻子说:“苏序如果有出息,即使那些不是我兄弟的人,也会亲近他;如果没出息,就算是我的兄弟,早晚也会抛弃他不管。你尽到为母的职责,顺其自然就好了。”
苏序二十二岁那年,苏杲去世。这一年,社会动荡,青城农民王小波、李顺等人聚众起义,一路到达眉州北边的彭山。兵荒马乱下,眉州百姓惶恐不安,刚刚丧夫的宋氏更加寝食难安。此时,苏序却面不改色,依旧按照礼节操办父亲苏杲的丧事。他看见当地大户大族仓皇逃走的狼狈状,对母亲说道:“我就不相信王小波、李顺还能吃了我不成,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家等着他们!”事情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下去。
宋庆历年间,朝廷开始在州郡设立学馆,士人们都以为机会来了,奔走相告。苏序却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入学。果然,官员们竟以此为由头侵扰百姓,百姓的负担为此又加重了。苏序放下锄头,愤然提笔讥讽朝廷的这种行为。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在《师友谈记》中记载,苏轼曾说,祖父苏序在房前屋后种满了芋头,每年产量颇丰。眉山盛产芋头,平时人们并不喜欢吃,但遇到灾年就派上用场了。苏序让人将芋头用大甑蒸熟,全部摆放在门外,让饥饿的人们自行取食。有了芋头充饥,饿肚子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这些事看似平常,常人却未必能预见,能预见的人就是有远见的人。有远见的人行事超然,举重若轻,苏序正是如此。
眉山当地盛传有神要降临,名叫茅将军,那些装神弄鬼的巫师趁机推波助澜,很快就建起了一座茅将军大神庙。人们纷纷前往烧香,巫师则趁机敛财。偏偏苏序不信这个邪,趁着酒意,叫上二十几个村民捣毁了神庙。
苏序身上有股源于父辈的乐善好施和侠气。而这些美好的品质,则源于他们内心的正义。
苏洵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族谱后录下篇》)这里的“不好读书”不等于不读书,可能和苏洵本人的情况相似,只是不好读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书。苏序既然可以写出几千首诗,必然学识丰富,只是不喜欢读中规中矩的书,身上更多了一分散淡之气。
“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族谱后录下篇》)从苏洵这番话我们不难分析出以下两点:
第一点,苏序大约是从中年开始写诗的,比起其他诗人,算是比较晚的,但他把写诗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于以诗表达内心。
第二点,苏序作诗简直是倚马可待,比起苦吟苦作,苏序的诗是生存与生命的本真呈现。就像苏洵的评价,其诗虽不工,却洞明世事,坦荡通达。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散淡、达观、宽厚、仁善,又带有几分侠气的人,这样一个随口吟诵着音韵和谐的诗句的老头儿,该是怎样的可爱!这是个有诗意的老头儿,甚至可以说是个有仙气的老头儿。
本书特色
1.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均跻身“唐宋八大家”。苏洵在仕途上没有建树,却十分擅长写作,其文章得到欧阳修等人的极大认可。
2.成为“三苏”中的父亲之前,苏洵有怎样的成长经历?成为父亲之后,他又在儿子们的成才之路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3.本书以苏洵一生经历为主线,以其诗文为枝条,清楚展现苏洵的精神世界。
4.文后附年谱,直观掌握苏洵生平大事件;随书附赠行程游戏卡,展现苏洵重要的人生足迹,生动有趣。
5.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文章流传千古,也许就是“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算晚”的实在意义;苏洵数次科考不中,遂放弃科举,自由著述且成就文豪之名,也许就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的现实榜样。
目录
一 年少不务学
追寻根源,传承良好家风 003
学堂难定心,向往大千世界 009
游荡山川,一展少年意气 014
二 三试科场空
初试未捷,婚配程氏贤夫人 021
觉醒发愤,有心向学 034
再试铩羽,山水抚人心 043
仍有报国志,再度落榜 052
放弃科举,笔墨随心 059
三 儿女命不同
潜心读书,教养二子 073
程氏言传身教 081
苏八娘含恨玉殒 086
苏轼王弗“唤鱼联姻” 094
四 一门三学士
张方平慧眼识珠 103
雷简夫赏识举荐 111
欧阳修大力推举 118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126
五 应诏赴汴京
求官无望,妻友离世 135
峰回路转,应诏出蜀 144
举家北迁,一路山水一路歌 151
父子同门不同运 158
六 名儒殒京师
好恶分明,小吏勇行事 167
宁静以致远,《易传》寄神思 172
文豪西归,人生落幕 177
黄土掩布衣,文思传千古 183
附 录
苏洵年谱 189
主要参考书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