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小云
页数:19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1224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启思。
作者简介
袁小云,男,江西新余人,哲学博士,现为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博士后,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思想教育研究》、《学术交流》、《福建日报》等核心刊物和报纸发表论文20多篇。
本书特色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启思。
目录
导 言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主体:难以摆脱的缠绕
第一节 主体:哲学中一个游荡的幽灵
第二节 现代性与主体的焦虑
第三节 重塑主体性:齐泽克的面向
第二章 主体性的论证模式
第一节 净个人主体性:福柯的解构主义论证
第二节 交往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证
第三节 伪主体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论证
第四节 幻想主体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证
第三章 崇高客体:意识形态幻象的主体建构
第一节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重构
第二节 主体的空无: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第三节 主体的内化机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移情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第四章 剩余快感: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
第一节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
第二节 从虚假观念到主体不可能的祛蔽
第三节 从无物的拜物到无主体的迷恋
第五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主体性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幽灵化形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立场
第六章 困境解构: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缺失
第一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理论涵摄
第二节 理论的窠臼:后结构主义的路向
第三节 实践的迷失: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第七章 现实反思: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
第一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逻辑谱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第三节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幻象,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主体:难以摆脱的缠绕
第一节 主体:哲学中一个游荡的幽灵
第二节 现代性与主体的焦虑
第三节 重塑主体性:齐泽克的面向
第二章 主体性的论证模式
第一节 净个人主体性:福柯的解构主义论证
第二节 交往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证
第三节 伪主体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论证
第四节 幻想主体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证
第三章 崇高客体:意识形态幻象的主体建构
第一节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重构
第二节 主体的空无: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第三节 主体的内化机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移情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第四章 剩余快感: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
第一节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
第二节 从虚假观念到主体不可能的祛蔽
第三节 从无物的拜物到无主体的迷恋
第五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主体性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幽灵化形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立场
第六章 困境解构: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缺失
第一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理论涵摄
第二节 理论的窠臼:后结构主义的路向
第三节 实践的迷失: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第七章 现实反思: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
第一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逻辑谱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第三节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幻象,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