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方哲学十五讲

封面

作者:张志伟编著

页数:39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73010686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十五讲》从古希腊哲学讲到黑格尔,囊括了目前经典西方哲学的主要阶段。作者功力深厚,立意在于对非专业学生进行哲学史的导引和普及,语言浅易,叙述生动,在通俗、流畅中又富于思辨,显示出哲学史本身的特点,即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在结构安排上并未按人物或纺年展开,而是学派与大师相结合,在每个阶段重点介绍核心学派,同时为划时代的大师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设专章。

作者简介

  张志伟,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浫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学术作品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合著,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西方哲学史》(合著,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等。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大头厂区我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广、规模大、编撰阵容强的丛书之一。《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一 什么是哲学

二 智慧的痛苦

三 问题与对话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一 希腊思想的起源

二 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 宇宙论的问题

四 本体论的转向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一 智者运动

二 苏格拉底之死

三 德性即知识

四 “是什么”的问题

五 助产术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一 理想国

二 两个世界

三 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四 对理念论的反思

五 通种论

六 摹仿创世说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 科学分类

二 原因论

三 形而上学

四 伦理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一 伊壁鸠鲁主义

二 斯多亚学派

三 怀疑主义

四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一 基督教的诞生

二 教父哲学

三 经院哲学

第八讲 人的发现

一 文艺复兴

二 宗教改革

三 近代哲学的曙光

第九讲 主体性的觉醒

一 方法论

二 我思故我在

三 心身关系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一 笛卡尔

二 斯宾诺莎

三 莱布尼茨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一 洛克

二 巴克莱

三 休谟

第十二讲 社会政治理论

一 霍布斯与洛克

二 孟德斯鸠

三 卢梭

第十三讲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

二 “哥白尼式的革命”

三 纯粹理性批判

四 实践理性批判

五 判断力批判

第十四讲 费希特和谢林

一 费希特的知识学

二 谢林的同一哲学

第十五讲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

一 精神的探险旅行

二 实体即主体

三 世界的逻辑结构

四 哲学全书

五 辩证法

后记

节选

  说到这些传奇般的考古发现,有两个人的名字值得一提,一位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一位英国人阿图尔,伊文斯,前者是商人,后者是考古学家。
  历史上人们通常把希腊文明看做是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兴起的文明形态,史称“希腊古典文化”,在此之前则是《荷马史诗》描述的神话传说时代。人们都把《荷马史诗》看做是神话传说,海因里希,谢里曼却不以为然。他独出心裁地认为《荷马史诗》并不是神话传说,不是故事,那些希腊英雄确有其人。于是,谢里曼从1870年开始,把经商得来的财富用于考古发掘,试图证明《荷马史诗》中所记载的都是确凿的历史史实。虽然在考古学方面他是半瓶子醋,而且对许多考古发现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但是谢里曼非常幸运,他的独出心裁的猜想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荷马史诗》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被证明都具有历史的意义,这些发现立刻轰动了全世界。谢里曼并不满足于这些惊人的发现,他要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国王的王宫,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不过米诺斯王宫并没有沉寂多久,十几年之后,英国考古学家阿图尔·伊文斯在1900年带领150名工作人员对克里特岛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结果,人们终于发现了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这一发现一下子把希腊文明的起源向前推进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就使我们掌握了可能连希腊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考古发现与哲学有关系吗?
  的确有关系。
  我们发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当时的东方文明非常类似,也是中央集权式的帝国。如果这种制度延续下去,可能就不会有城邦制的希腊文明了。然而,公元前12世纪时多利安人部落闯入了希腊半岛,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土崩瓦解,毁于一旦,这就使希腊文明的历史出现了“断层”,以至于后来的希腊人除了神话传说而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去。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场文明浩劫之中,不只是一个朝代灭亡了,而且是一种王国制度被永远摧毁,一种以王宫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态被彻底废除了。这不仅使希腊人没有再像前人以及其他古老文明那样延续中央集权制度,而且相对而言亦使他们比较少地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这就为城邦的建立和理性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研究希腊文明的法国著名学者韦尔南道出了希腊哲学的诞生秘密:哲学是城邦的女儿。
  古代希腊虽然统称为希腊,但却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地域较小、相互独立的城邦所组成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学”(politics)就起源于治理“城邦”(polis)的学问。希腊的城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以希腊文化的中心,也是哲学繁荣时期的中心雅典为例,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等人的政治改革,雅典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邦民主制度:城邦的每个自由人都是公民,公共事务由他们选举出来的执政官主持,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以直接民主表决的方式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民主的社会制度使它的公民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这就为思想自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为哲学的生长提供了丰腴的沃土。思想自由这个条件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哲学产生的决定性的关键。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也是所有哲学思考的决定性条件。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方哲学十五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4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