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新洲著
页数:342页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6353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陈新洲采写三峡工程报道、神农架报道及长江流域的相关报道。集重大事件、探奇揭秘、浓郁风情为一书, 融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史料性于一体。
作者简介
陈新洲,新华社高级记者。1956年2月出生于湖北麻城,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7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87年调新华社任记者。历任新华社宁夏分社、山东分社、北京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宁夏自治区第八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发表作品200多万字,百余篇调研报道得到中央领导批示,80多篇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本书特色
《长江荣与梦》是一本新闻作品集。主要辑录了陈新洲采写的三峡工程报道、神农架报道,以及大三峡和神农架毗连地区的相关报道。三峡的荣和梦、神农架的雄与奇、生命的歌唱和呐喊……集重大事件、珍奇神秘和浓郁风情为一书,融新闻性、知识性、故事性和史料性于一体。
目录
第一篇 三峡世纪梦
母亲河上的截流决战
三峡人民的节日
引领世界水电建设潮流
——记三峡工程的创新之路
三峡坝上
第一村
别了,归州古镇
“牛肝”完整无缺“马肺”沉入江波
险滩不见滩悬崖锁铁链
专家借“兵书”江水吞“宝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可上神农溪
屈原祠:
第一个平静的端午节
昔日“鬼门关”今朝少波澜
踌躇满志的老水手
挖沙人最后的收获
惊看香溪变“香江”三峡连通神农架
“楚蜀鸿沟”不复在“三峡锁钥”今洞开
悬崖峭壁上的“平安燕”
高峡平湖“渔光曲”
千年大禹像前的遐想
拨动读者心弦的一组三峡景观新闻
专家呼吁建立三峡自然保护区
三峡库区移民问题调查
三峡工程有可靠的建设基础
——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魏廷琤
万里长江一室收
——记武汉长江三峡工程泥沙模型
三峡上下话民心
外国专家评说三峡工程
兴建三峡工程的
第三次热潮
开发性移民:成功的探索
——三峡库区移民试点见闻(上)
农民“转业”当工人
——三峡库区移民试点见闻(下)
三峡百万大移民备忘录
三峡坝区考古成果惊人
中国抢救三峡库区植物资源
三峡工程大事记
第二篇 走进神农架
神农架有“野人”吗?
神农架金丝猴有人偷捕
这也是一种耻辱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资源破坏严重
——神农架调查之一
神农架林区木材濒于枯竭
——神农架调查之二
神农架不能消失
——神农架调查之三
湖北省采取措施保护神农架
神农架白色动物之谜
国宝·骄子·精灵
——神农架金丝猴趣事
神农架:鲜为人知的化石宝库
神农架的奇洞异穴
神农架药海探奇
神农药库访“四宝”
走神农话珍鸟
神农架神秘的红色动物
神农架奇蛇趣谈
神农架大鲵甲天下
扒狗子:神农架百兽之王
树王·佛光·老君山
——神农架散记(上)
珍蝶·飞鼠·未明兽
——神农架散记(下)
太阳坪:华中最后一片洪荒
神农架人护宝记
重塑神农架
神农探花人
胡振林:神农“野考迷”
卖几只金丝猴如何?
神农架“植物王国”的新报告
神农架特色旅游丰富多彩
神农架考古获重大成果
神农架: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
神农架盼望尽早启动“天保”工程停止砍树
神农架“生态移民”取得经验
生态移民:神农架的创举
针对性强生动简洁
——评《中国正在神农架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末代村长”吐心声
——神农架见闻之
“人兽相争”人让步
——神农架见闻之二
中国农民的创举与境界
——神农架见闻之三
再访神农架
第三篇 历史的丰碑
中山舰:一代名舰的沉没与打捞
中山舰幸存官兵今何在
李之龙不是中山舰舰长
中山舰牵动国人心
雄姿未灭忠魂再现
——中山舰打捞侧记
武当山访道教
中国道教悄然贴近现代生活
吕家河,浸在歌声里的村落
歌王,人生随着歌声跌宕
范氏家族,古典式的歌唱部落
武当民歌为何绚丽多彩?
民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
“江”“河”共育我华夏
——长江流域考古重大成果综述
汉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摇篮
华夏同始祖天下共厉山
——访炎帝神农故里
我国周代已开通南方“丝绸之路”
郭店楚简:震古烁今的文化经典
荆门大批国宝级文物亟待抢救保护
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的新发现
水杉:“活化石”走向世界
鱼宫览胜
——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类博物馆巡礼
荆江大堤:江汉平原的生命线
第四篇 歌唱与呐喊
百桥飞架母亲河
——写在武汉
第三座长江大桥通车之际
长江,筑起绿色长城
——记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大武汉“支点”地位日益凸现
武汉跨越内陆成前沿
跃入长江赶浪潮
——大别山区加速开放开发综述
黄冈崛起“名人经济”
此山美且富劝君一登临
最后的“穴居部落”
——变迁中的土家族风情之
“土皇帝”的后裔们
——变迁中的土家族风情之二
“烧炭村”变成生态移民村
——变迁中的土家族风情之三
从吊脚楼到生态家园
——变迁中的土家族风情之四
山货注重卖“绿色”
——变迁中的土家族风情之五
深入采访以小见大
鄂西硒资源堪称世界之最
43位专家联名建议开发鄂西硒资源
鄂西硒走红
珍宝百鹤玉何时放异彩?
愤怒的恐龙蛋
国宝白鳍豚正在急剧减少
拯救国宝白鳍豚
白鳍豚悲歌
中国抢救白鳍豚大事记
江豚迁地保护获得成功
保护白鳍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拯救白鳍豚不能指望克隆技术
白鳍豚人工养殖基地和自然保护区站
怀念“淇淇”
唤起人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读新华每日电讯组合新闻《怀念“淇淇”》
毕舁故里在何处湖北英山揭谜底
大业弥艰
——记汉族首部创世史诗《黑暗传》搜集者胡崇峻
后记
节选
《长江荣与梦》: 身下是烟波浩淼的长江,头顶是举手可及的云朵。在陡如刀削的悬崖峭壁间,一个个敏捷的身影,忽儿脚踏崖隙,忽儿手拽树枝,像燕子一样穿梭飞行。这不是武侠电影,而是我们在三峡库区亲眼目睹的动人情景。这些飞崖走壁的人是地质灾害义务监测员,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平安燕”。 随着水位不断上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更加紧张。听说湖北巴东县官渡口镇麸子洞村10组出现了一起崖崩险情,我们乘坐的“隆祥号”客船迅速赶到现场。 险情发生在巫峡北岸一个叫三道崖的山坡上。村民告诉我们,三峡水库试蓄水第5天的5月29日,乡镇干部走乡串户宣传防治地质灾害,村民们想起这里的山体出现了几条裂缝,尝试着写了报告。没想到这份报告经乡镇干部送到县政府,又经县政府层层上报,一直报到了国务院。随后,县委书记和县长来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组来了,国土资源部的专家组也来了。 经专家组调查确认,三道崖库岸发生了变形,上面出现了多条裂缝。最大的裂缝有一米多宽,几米深,一些民房也裂开了口子。当地政府迅速采取了应急避险措施,将面临危险的5户人家迁移。为了就近及时监测可能发生的崖崩、滑坡等地质灾害情况,当初执笔写报告的小学教师刘永成被聘为义务监测员。 三道崖山势险峻,陡峭如壁,巨大的崖石向江面突出,站在上面不寒而栗。刘永成家就住在崖边上。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新踩出来的“小路”朝危崖下爬去。说是“小路”,其实只不过是借助山石的一丁点儿凸起、一小块缝隙和灌木小树的根来落脚,稍不留神脚下就会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手脚并用,抓着树枝藤蔓,踩着微小的凹凸,脸擦着崖石,一寸寸地往悬崖下挪动。提着工具袋的老刘在前面为我们开路,东一点,西一攀,竟然身轻如燕。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爬到了悬崖下面,这里崖石错裂,形成一个很大的裂缝。裂缝两边的崖石上用红漆做了标记。刘永成用随身携带的钢卷尺一量,裂缝宽60公分。他高兴地说:“目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还不用担心,但是我们得密切关注。” 我们问他:“这么险的地方你天天都来测量吗?” “不管有多险,每天也要来测两次,这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啊。” “下雨的时候也来吗,这里很滑吧?” “下雨时,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来测一次。下雨时意想不到的事情更有可能发生。” “不怕滑吗?” “脱了鞋子赤脚下来,不会滑的。” 老刘从工具包里掏出手机,向镇里一位副镇长报告他刚取得的数据。他每天上报的数据经镇里再报向县地质部门,再报向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权威机构。 同行的巴东县副县长郑开廷告诉我们,巴东是三峡库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最多的县,崖崩、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近几年来,为了迎接三峡水库蓄水,减少库区地质灾害事故,国土资源部在重点险段都装上了自动监测仪,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测。此外,巴东县还聘请了400多名像刘永成这样的义务监测员,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形成了“土法”“洋法”相结合的库岸安全“保护罩”。 刘永成告诉我们,除了将房屋变形严重的农户临时转移外,村里各家各户都保持着高度警惕,蓄水期间不许喝酒,避免误事。县里来的专业人员专门教给大家避险和逃生的知识,根据地质情况为大家规划了逃生路线。刘永成还在家里准备了10盘共240响“冲天炮”爆竹,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他就点燃爆竹来报警,带领大家向安全的地方转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