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印房著
页数:169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89371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肖化移,李谨平惫ぱЫ岷系睦硇运伎迹跩]敝敖掏ㄑ叮2006(5):13庇⒐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模式,他在《乌托邦》(1516年)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从事农业劳动。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John Bellers)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利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赞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Rousseau)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在自由人的教育中,手工劳动是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当代以来的工学结合可追溯到五四运动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此后,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量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并借鉴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从1957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展开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大讨论,并把“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看成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措施和办学形式。多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教育文件,也都体现了系统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2011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有关部门联合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项目公关”,等等。以此为背景,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申请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项目获批立项后,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黑龙江高教研究》《新西部》《教育与职业》《成人教育》《长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思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策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实证调研与启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刍议》等论文,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定位、内涵建设、校企协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刘印房,男,1972年11月出生。山东汶上人,博士,德州学院教授。聊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德州学院师德标兵、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山东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十百工程”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主要侧重于人际伦理、高教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黑龙江高教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山东省高校思政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教育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
本书特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肖化移,李谨平惫ぱЫ岷系睦硇运伎迹跩]敝敖掏ㄑ叮2006(5):13庇⒐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模式,他在《乌托邦》(1516年)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从事农业劳动。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John Bellers)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利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赞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Rousseau)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在自由人的教育中,手工劳动是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当代以来的工学结合可追溯到五四运动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此后,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量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并借鉴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从1957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展开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大讨论,并把“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看成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措施和办学形式。多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教育文件,也都体现了系统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肖化移,李谨平惫ぱЫ岷系睦硇运伎迹跩]敝敖掏ㄑ叮2006(5):13庇⒐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模式,他在《乌托邦》(1516年)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从事农业劳动。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John Bellers)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利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赞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Rousseau)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在自由人的教育中,手工劳动是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当代以来的工学结合可追溯到五四运动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此后,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量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并借鉴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从1957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展开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大讨论,并把“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看成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措施和办学形式。多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教育文件,也都体现了系统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
2011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有关部门联合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项目公关”,等等。以此为背景,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申请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项目获批立项后,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黑龙江高教研究》《新西部》《教育与职业》《成人教育》《长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思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策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实证调研与启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刍议》等论文,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定位、内涵建设、校企协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部分成果。
目录
第一节 校企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要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手段
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三、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研究、服务区域的重要渠道
四、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有效平台
五、地方本科高校培育具有自身特色大学文化的有益载体
六、地方本科高校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 校企协同创新是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政策导向
一、国家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政策导向
二、专家关于校企协同创新推进转型发展的观点
第三节 校企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探索的实践结论
一、许昌学院打造的政府主导下的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二、常熟理工学院打造的“亲近业界”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三、重庆文理学院植根地方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四、石家庄学院的系统推进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五、铜陵学院的注重机制建设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第二章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与转型发展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协同创新
第二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哲学基础
二、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生态学基础
三、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管理学基础
四、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教育学基础
第三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
一、地方本科高校在校企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二、企业在校企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三、政府在校企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现实基础
一、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利益基础
二、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基础
三、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制度基础
四、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基本模式
一、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二、构筑人才培养基地
三、打造技术开发平台
四、共建教学团队
五、建设职业服务体系
六、共建校企合作经济实体
第三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合作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模糊
二、校企双方缺乏合作的愿景
三、校企双方合作利益需求不一致
四、校企双方合作机制的缺失
五、校企双方合作文化氛围不到位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校企合作
一、充分享受校企合作优惠政策的应用技术大学体制
二、学校的实践培养模式
三、企业行业的主导参与
四、政府完善的政策法律保证体系
五、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良好成效
第二节 美国应用型院校的校企合作
一、美国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二、美国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与制度
三、美国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特征
四、美国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的设计与运行
第三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
一、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兴起
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三、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
四、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质量保障
第四节 澳大利亚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
一、澳大利亚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澳大利亚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多主体模式
三、澳大利亚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质量标准导向
四、澳大利亚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运行与保障
第五节 日本高校的校企合作
一、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
二、日本高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基本模式
三、日本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
四、日本高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第五章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
第一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环境优化机制
一、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思维创新
二、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在校企协同创新的地位
三、地方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第二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
一、校企协同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必要性
二、校企协同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着力点
三、校企协同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实施点
第三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双师型”师资打造机制
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定位
二、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
三、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
第四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管理协调机制
二、校企协同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
三、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联动机制
四、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保障机制
第五节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整合机制
一、校企协同创新文化整合的现实意蕴
二、校企协同创新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
三、校企协同创新文化整合的具体设计
附录 德州学院基于产学联盟培养人才与服务地方的探索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