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封面

作者:郭绍虞 主编,王文生 副主编

页数:50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325304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中国历代的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并对其进行了注释、说明。

本书特色

《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繁体版)》是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的基础士选编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钱仲联参加校订全书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张海珊、李庆甲担任先秦及近代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汉、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唐、宋、金、元部分的编写工作。

目录

前言

例言

先秦

尚书·尧典[节录]

诗经(选录)

论语[选录]

墨子[选录]

荀子[选录]

两汉

毛诗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论衡。超奇楚辞章句序

魏晋南北朝

典论.论文

文赋

交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时序

诗品序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戏为六绝句

诗式[选录]

舆元九书

答李翊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上崔华州书[节录]

与李生论诗书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答吴充秀才书

仲兄字文甫说

上人书

书黄子思诗集后

答洪驹父书

论词

岁寒堂诗话[选录]

论诗诗[选录]

沧浪诗话.诗辨

论诗三十首[选录]

词源[选录]

录鬼簿序

舆李空同论诗书

市井艳词序

艺苑卮言[选录]

忠义水浒传序

答吕姜山

雪涛阁集序

曲律[选录]

诗归序

序山歌

西游记题词

闲情偶寄[选录]

夕堂永曰绪论内编[选录]

原诗[节录]

鬲津草堂诗集序

论文偶记[选录]

儒林外史序

红楼梦第一回[节录]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花部农谭序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近代

书汤海秋诗集后

戒浮文巧言论

复庄卫生书

古谣谚序

人境庐诗草自序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论小说与羣治之关系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人间词话(选录)

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摩罗诗力说

前言

本书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下简称《文论选》)的基础士经过较大修改、增补而重新编写的。为了适应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新编的《文论选将分两种版本发行,四卷本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书。一卷本供高等学校中文系作教材用。两种版本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仅有繁简详略的差别。

《文论选》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文章的选集。首先就遇到一个选材的幅度,也就是博采或精选的问题。为此我们广泛地徽求了意见。大多数同志认为,我国古代文论成为专书专论的固然不少,伹有相当部分散见于书信序跋之中,过去虽有人对收集文论资料作过努力,但远远不够完备。因此,我们在编选工作中把博采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选材偏于求详。在具体选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两漠以前,文学与其它学术著作的界线还不太明显,文学理论大都包含在哲学、政治及文学创作之中,选材不能不宽;魏晋以后,畛域分明,则选材相应求严。就文论研究的基础来看,诗论文论历来为学者所注意,不妨精选;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应博采。再从历史时期来看,过去的研究者往往把目光集中于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文论;相形之下,对近代文论则注意不够,这又要求我们对近代部分作适当增补。上述种种想法支配着我们的工作,其结果也就成了现在的新编文论选的一个特点,它此一九六四年版的篇幅扩大了,由三卷增为四卷,而增加最多的又是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以及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

节选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裹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土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则是诗的教育作用。“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百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