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机制及路径-基于鄱阳湖流域的调查

封面

作者:王立国

页数:186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32593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解决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人地和谐为主旨,从低碳视角出发,以鄱阳湖流域为例,通过探讨其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低碳认知、意识及其行为规律,研究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及其路径构建。

作者简介

王立国,江西省永丰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国土学院旅游系主任,首批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对象,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以公派联合培养博士身份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一年,以及江西省委组织部和江西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身份出国访问学习一年。研究专长为旅游生态管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旅游策划与规划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0CGL035)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森林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相关碳补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西省为例”(编号:41361035)1项,省部级纵向及横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及编著4本。

本书特色

王立国著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机制及路径–基于鄱阳湖流域的调查》以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人地和谐为主旨,从低碳视角出发,通过探讨区域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低碳认知、意识及其行为规律,研究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及其路径构建。重点从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吸引物)、媒介(相关服务商等)和载体(环境)四维度进行分析,以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碳中和、区位理论等理论支撑的低碳旅游创新模式;以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或设计碳汇补偿机制、供求机制、技术和制度创新机制等动力机制;并探索一套包括价值体系、社会和政府制度性支持体系等在内的低碳旅游发展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以助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也有助于深化对生态旅游和低碳经济的理论的研究,而且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中实践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课题探讨提供新的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重点难点

第二章 低碳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的学术探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鄱阳湖流域低碳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1 鄱阳湖流域概况
3.2 旅游发展状况
3.3 SWOT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鄱阳湖流域旅游碳足迹评价研究
4.1 旅游碳足迹内涵
4.2 研究方法
4.3 鄱阳湖流域旅游碳足迹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鄱阳湖流域森林碳汇测算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区森林资源现状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6.1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6.2 低碳旅游创新模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旅游发展的碳汇补偿机制
7.1 研究方法
7.2 森林碳汇功能认知
7.3 碳汇补偿主体、客体和监管
7.4 碳汇补偿标准
7.5 碳汇补偿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低碳旅游发展的供需分析
8.1 低碳旅游发展的供应侧分析
8.2 低碳旅游发展的需求侧分析
8.3 鄱阳湖流域低碳旅游空间结构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安排
9.1 技术创新机制
9.2 制度创新机制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低碳旅游发展的路径构建
10.1 构建生态文明价值体系
10.2 创建社会支持体系
10.3 旅游方式低碳化
10.4 创建并完善监控体系
10.5 推行低碳措施
10.6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创新之处
11.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三 地方政府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机制及路径-基于鄱阳湖流域的调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