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研究与实践

封面

作者:杨洁等

页数:495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306536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定位观测和数学模型计算等研究手段,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了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 主要分析了降雨、土壤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介绍了主要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 针对坡耕地、果园、马尾松林、崩岗、稀土矿迹地、鄱阳湖滨湖沙地、堤防边坡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 并对各类水土保持技术的示范推广情况进行了介绍, 对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鄱阳湖流域概况 1

1.1 自然地理概况 1

1.1.1 地形地貌 1

1.1.2 地质构造 2

1.1.3 气候 2

1.1.4 土壤 3

1.1.5 植被 3

1.1.6 河流水系 4

1.2 社会经济概况 5

1.3 水土流失与治理概况 6

1.3.1 水土流失演变历史 7

1.3.2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8

1.3.3 治理历程及治理成效 10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降雨与水土流失 13

2.1 降雨特征 13

2.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3

2.1.2 降雨量年内年际分布特征 16

2.1.3 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 17

2.1.4 旱涝异情及旱涝急转特征 20

2.2 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3

2.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3

2.2.2 雨强与水土流失 23

2.3 旱涝急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8

2.3.1 材料与方法 28

2.3.2 坡面土壤特征 29

2.3.3 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33

参考文献 47

第3章 土壤与水土流失 48

3.1 土壤抗蚀性 48

3.1.1 材料与方法 48

3.1.2 母质与土壤抗蚀性特征 49

3.1.3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抗蚀性 53

3.2 土壤入渗 58

3.2.1 材料与方法 59

3.2.2 不同初始含水率入渗过程 61

3.2.3 容重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63

3.2.4 母质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68

3.2.5 层状结构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71

3.2.6 异构土体入渗过程 75

3.2.7 原状土水分入渗特征 78

3.2.8 野外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 81

3.3 土壤侵蚀 82

3.3.1 材料与方法 82

3.3.2 土壤溅蚀 84

3.3.3 坡面水蚀 89

参考文献 94

第4章 水土流失监测 97

4.1 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97

4.2 监测方法与技术 100

4.2.1 监测方法 100

4.2.2 监测技术 106

4.3 监测技术应用 108

4.3.1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108

4.3.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5

4.3.3 无人机遥测技术 130

4.3.4 土壤侵蚀动态模拟 143

4.3.5 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 150

参考文献 153

第5章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 156

5.1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概况 156

5.1.1 工程技术 156

5.1.2 生物技术 158

5.1.3 耕作技术 158

5.2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效应 160

5.2.1 研究方法 160

5.2.2 调水效应 164

5.2.3 保土效应 166

5.2.4 提高土壤肥力 168

5.2.5 维持生物多样性 174

5.2.6 固碳 175

5.3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176

5.3.1 坡耕地坡面生态梯化模式 177

5.3.2 生态路沟水系重塑模式 183

5.3.3 水土保持植生工程模式 186

参考文献 191

第6章 果园水土保持技术 192

6.1 果园水土保持技术概况 192

6.1.1 果园带状生草技术 192

6.1.2 果园套种技术 192

6.1.3 果园梯田技术 193

6.2 果园水土保持技术效应 193

6.2.1 研究方法 193

6.2.2 调水效应 194

6.2.3 保土效应 195

6.2.4 提高土壤肥力 196

6.2.5 维持生物多样性 199

6.2.6 固碳 200

6.3 果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模式 200

6.3.1 果园坡面生态梯化模式 201

6.3.2 果园林下复合经营模式 201

6.3.3 水土保持雨水集蓄工程 204

6.4 流域水土保持径流泥沙调控技术体系 208

6.4.1 理念与原理 208

6.4.2 技术体系构建 208

参考文献 212

第7章 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213

7.1 林下水土流失概况 213

7.1.1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 213

7.1.2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成因 214

7.1.3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215

7.2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规律 216

7.2.1 材料与方法 216

7.2.2 花岗岩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规律 221

7.2.3 第四纪红土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规律 225

7.3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及效应 229

7.3.1 林下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 229

7.3.2 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232

7.3.3 花岗岩侵蚀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效应 233

7.3.4 第四纪红土侵蚀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效应 235

参考文献 237

第8章 崩岗侵蚀防控技术与模式 239

8.1 概况 239

8.1.1 崩岗侵蚀分布特征 239

8.1.2 崩岗侵蚀危害 239

8.1.3 崩岗侵蚀防控技术与模式的演化 240

8.2 崩岗侵蚀影响因素 243

8.2.1 材料与方法 243

8.2.2 气候 245

8.2.3 土壤 246

8.2.4 地形地貌 259

8.3 崩岗侵蚀防控关键技术 262

8.3.1 工程措施 262

8.3.2 植物措施 266

8.3.3 化学措施 272

8.4 崩岗侵蚀综合防控模式 276

8.4.1 生态恢复型 276

8.4.2 经济开发型 278

参考文献 280

第9章 稀土矿迹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281

9.1 概况 281

9.1.1 矿迹地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 281

9.1.2 矿迹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概况 285

9.2 稀土矿迹地坡面土壤侵蚀规律 287

9.2.1 材料与方法 287

9.2.2 水动力学特征 291

9.2.3 产流特征 292

9.2.4 产沙特征 295

9.2.5 坡面侵蚀产沙动力机制 298

9.3 覆盖对稀土矿迹地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299

9.3.1 材料与方法 299

9.3.2 产流特征 300

9.3.3 产沙特征 302

9.4 矿迹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效益评价 305

9.4.1 工程措施 305

9.4.2 林草措施 306

参考文献 314

第10章 鄱阳湖滨湖沙地治理技术 317

10.1 沙地风力侵蚀规律 318

10.1.1 沙粒运动形式及监测设备 318

10.1.2 风力侵蚀规律 320

10.2 沙地植物群落特征 322

10.2.1 研究方法 322

10.2.2 植物科属组成及地理成分 323

10.2.3 沙地植物多样性特征 328

10.3 沙地治理技术 332

10.3.1 材料与方法 332

10.3.2 植物配置措施试验 334

10.3.3 沙障工程试验 338

10.3.4 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及效益 343

参考文献 347

第11章 堤防边坡植草防护技术 349

11.1 堤防植被及土壤种子库 349

11.1.1 材料与方法 349

11.1.2 堤防植物多样性特征 351

11.1.3 堤防土壤种子库特征 354

11.1.4 堤防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 355

11.2 堤防护坡草种遴选 355

11.2.1 材料与方法 356

11.2.2 植株高度 357

11.2.3 覆盖度 357

11.2.4 优势草本 358

11.3 假俭草茎段繁殖技术 359

11.3.1 材料与方法 360

11.3.2 茎段生根 364

11.3.3 地表覆盖 367

11.3.4 水肥管理 369

11.3.5 茎段撒播 371

11.4 植草护坡关键技术 373

11.4.1 边坡整治 373

11.4.2 高效建植 374

11.4.3 控高除杂 375

11.4.4 后期养护 378

11.5 植草护坡效益评价 378

11.5.1 材料与方法 378

11.5.2 水土保持效益 382

11.5.3 边坡稳定性 387

参考文献 389

第12章 典型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评估 391

12.1 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沙效应 391

12.1.1 研究方法 391

12.1.2 径流泥沙调控和面源污染防治效应 393

12.1.3 “水土保持措施—径流泥沙—水体氮磷”关系模型 398

12.2 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407

12.2.1 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各因子值获取 407

12.2.2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主控因子 427

12.3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估 433

12.3.1 生态效益 433

12.3.2 经济效益 436

12.3.3 社会效益 441

参考文献 445

第13章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 447

13.1 示范总体情况 447

13.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 448

13.2.1 德安示范区 448

13.2.2 余江示范区 449

13.2.3 进贤示范区 450

13.2.4 高安示范区 452

13.3 果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 453

13.3.1 德安示范区 453

13.3.2 泰和示范区 456

13.3.3 赣县示范区 457

13.3.4 南康示范区 458

13.3.5 宁都示范区 460

13.4 林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 461

13.4.1 于都示范区 461

13.4.2 泰和示范区 462

13.5 崩岗侵蚀综合治理示范 462

13.5.1 赣县示范区 462

13.5.2 修水示范区 468

13.5.3 于都示范区 473

13.6 稀土矿迹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 474

13.6.1 寻乌县双茶亭矿迹地 475

13.6.2 赣县阳埠稀土矿迹地 476

13.6.3 宁都县稀土矿迹地 478

13.7 沙地综合治理示范 478

13.7.1 都昌示范区 478

13.7.2 星子示范区 481

13.8 堤防植草护坡示范 482

13.8.1 新建廿四联圩 482

13.8.2 樟树肖江堤 483

13.8.3 余干信瑞联圩 483

13.8.4 彭泽棉船洲 485

13.8.5 永修九合联圩 485

13.8.6 万年中洲圩 486

附表 488

附表1 科名拉丁名 488

附表2 属名拉丁名 489

附表3 种名拉丁名 489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研究与实践》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