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琳琳著
页数:14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017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吸收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依据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传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从贸易方式的视角系统地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剖析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联,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影响,探索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机制及影响因素,发掘我国进出口贸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脆弱性之所在。该书为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出口总额和一般贸易进口、出口总额建立动态因子模型,提取出代表这四个变量协同变动的共同因子和分别代表它们自身波动特点的特定因子,利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多元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进行实证研究,并将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机制与冲击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琳琳,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讲师,现就职于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量经济学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专长为在经济、金融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数据分析、模型设计、方法研究、计量分析与检验。近年来先后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当代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有影响的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吉林省教育厅社科规划基金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级项目多项。
本书特色
该书吸收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依据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传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从贸易方式的视角系统地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剖析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联,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影响,探索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机制及影响因素,发掘我国进出口贸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脆弱性之所在。该书为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出口总额和一般贸易进口、出口总额建立动态因子模型,提取出代表这四个变量协同变动的共同因子和分别代表它们自身波动特点的特定因子,利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多元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进行实证研究,并将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机制与冲击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对策建议。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金融危机传染的理论研究
二 金融危机传染的实证研究
三 当前研究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 金融危机
二 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类型
一 货币危机
二 银行危机
三 债务危机
四 资本市场危机
五 系统性金融危机
第三节 四代金融危机理论
一 第一代危机理论
二 第二代危机理论
三 第三代危机理论
四 第四代金融危机理论
第三章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
第一节 金融危机传染
第二节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
一 贸易溢出效应的传染机制
二 金融溢出效应的传染机制
三 季风效应的传染机制
四 净传染效应的传染机制
第三节 典型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
一 亚洲金融危机
二 美国次贷危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对外贸易方式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影响
第三节 动态因子模型及其他经济计量方法
一 动态因子模型
二 平稳性检验
三 向量自回归模型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五 脉冲响应函数
第四节 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
进出口贸易传染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
贸易传染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影响
第二节 多元因果检验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因子模型
第四节 基于多元因果检验的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进出口贸易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对策研究
第一节 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环境新变化
一 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经济低迷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愈演愈烈,我国
成为贸易壁垒重灾区
三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削弱了我国出口
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出口贸易的价格优势难以维持
四 新算法“改写”全球贸易格局,美国仍然是
世界第一贸易国
第二节 我国进出口贸易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二 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
三 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