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淑华主编
页数:38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11141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五千余篇“舆论场”研究成果中爬罗剔块,逐年甄选,举其荦荦大者,将其珍珠穿线般集成一辑,寻求多元“舆论场”走向“一体化”的科学依据,以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为价值诉求,善莫大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全书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编排,脉络分明;以问题梳理为导向谋篇布局,富有历史纵深感;融问题提出、现象描摹、理论解析和对策探究于一炉,视野开阔。
作者简介
张淑华,河南新密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2008 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0~2014 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优秀社科学者等多项荣誉。近5 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 项,教育部项目1 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 项。出版学术著作4 部,发表论文30 余篇,对新媒体传播和网络舆论有较多关注。
王佳林,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凌凌,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书特色
本书从五千余篇“舆论场”研究成果中爬罗剔块,逐年甄选,举其荦荦大者,将其珍珠穿线般集成一辑,寻求多元“舆论场”走向“一体化”的科学依据,以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为价值诉求,善莫大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全书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编排,脉络分明;以问题梳理为导向谋篇布局,富有历史纵深感;融问题提出、现象描摹、理论解析和对策探究于一炉,视野开阔。
目录
第一部分 分散表达与凝聚共识:前十年成果撷集
(1998)增强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1999)“病理标本”与舆论场——写作《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感想
(2000)舆论场效应的利用及调适
(2001)电视谈话节目如何营造舆论场
(2003)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对“三贴近”本质和核心的思考
(2004)寻求“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最大重合度
(2005)《决策》栏目对“舆论场”的借鉴
(2006)新闻报道要对公众舆论进行导航——关于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的思考
(2007)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
第二部分 新媒体热词与研究热点:新语境下的五年
(2009)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
(2010)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
(2011)虚拟舆论场:政府怎样发挥主场优势
(2011)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2011)人民网评之一: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二:为“网络问政”喝彩——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三:对话“意见领袖”——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四: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1)人民网评之五:网民、人民和公民——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
(2012)从“威权舆论”到“权威舆论”——“微时代”主流舆论的解构与重振
(2012)@人民日报:对接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
(2012)“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
(2012)求解“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自媒体时代党报创新实践的“集体性自觉”
(2012)2012年新媒体热词
第三部分 理论思辨与实践总结:最近五年成果汇集
(2013)“两个舆论场”若干歧义的破解
(2013)论具有中国特色舆论场之构建
(2013)“穿越”在两个舆论场
(2013)主流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
(2013)以议题设置推动“两个舆论场”共振——以《南方日报》九论九策报道为例
(2014)集合传播权与谦抑性原则——解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2014)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看两个舆论场的打通
(2014)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
(2014)打通两个舆论场,传统媒体能有所作为
(2014)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
(2014)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
(2015)2014年:两个舆论场共识度明显提高
(2015)微信时代民间舆论场的建构与舆论引导策略——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过程为例
(2015)后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2015)我国“两个舆论场”研究现状之述评——基于2003-2014期刊论文的分析
(2016)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范式的新思考
(2016)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原理
(2016)论潜在舆论和潜在舆论场及其引导
(2016)舆论场结构演化论
(2016)社会化传播背景下舆论场的重构
(2017)2016年网络舆论场观察
(2017)在全媒体舆论场构筑我们的“主流叙述”
后记
(1998)增强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1999)“病理标本”与舆论场——写作《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感想
(2000)舆论场效应的利用及调适
(2001)电视谈话节目如何营造舆论场
(2003)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对“三贴近”本质和核心的思考
(2004)寻求“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最大重合度
(2005)《决策》栏目对“舆论场”的借鉴
(2006)新闻报道要对公众舆论进行导航——关于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的思考
(2007)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
第二部分 新媒体热词与研究热点:新语境下的五年
(2009)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
(2010)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
(2011)虚拟舆论场:政府怎样发挥主场优势
(2011)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2011)人民网评之一: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二:为“网络问政”喝彩——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三:对话“意见领袖”——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四: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1)人民网评之五:网民、人民和公民——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
(2012)从“威权舆论”到“权威舆论”——“微时代”主流舆论的解构与重振
(2012)@人民日报:对接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
(2012)“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
(2012)求解“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自媒体时代党报创新实践的“集体性自觉”
(2012)2012年新媒体热词
第三部分 理论思辨与实践总结:最近五年成果汇集
(2013)“两个舆论场”若干歧义的破解
(2013)论具有中国特色舆论场之构建
(2013)“穿越”在两个舆论场
(2013)主流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
(2013)以议题设置推动“两个舆论场”共振——以《南方日报》九论九策报道为例
(2014)集合传播权与谦抑性原则——解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2014)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看两个舆论场的打通
(2014)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
(2014)打通两个舆论场,传统媒体能有所作为
(2014)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
(2014)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
(2015)2014年:两个舆论场共识度明显提高
(2015)微信时代民间舆论场的建构与舆论引导策略——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过程为例
(2015)后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2015)我国“两个舆论场”研究现状之述评——基于2003-2014期刊论文的分析
(2016)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范式的新思考
(2016)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原理
(2016)论潜在舆论和潜在舆论场及其引导
(2016)舆论场结构演化论
(2016)社会化传播背景下舆论场的重构
(2017)2016年网络舆论场观察
(2017)在全媒体舆论场构筑我们的“主流叙述”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