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论辩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封面

作者:周强著

页数:16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74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论辩研究主要局限在逻辑学与语言学的范畴内,所关注的主要是论说文中所表现的逻辑推理技巧与语言艺术,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辩论赛”这一模拟论辩形式,几乎完全忽略了“论辩”以“讲道理”的形式在话语中的普遍分布及其作为话语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所应具有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效。学界对“论辩”的这一狭义理解和具局限性的关注不仅与这个概念在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被赋予的丰富意义和所享有的崇高研究地位大相径庭,而且跟它在当代西方话语中的流通和应用也形成明显的反差。本书稿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从历时和跨文化这两个视角对当代中国论辩研究中的观念在纵横两个维度上进行比较和批评,以期在此基础上为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勾勒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周强,女,汉族,1984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博士,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领域: 西方修辞学、论辩研究等。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

本书特色

  论辩,作为一种非暴力言语手段,可以调停相互冲突的利害关系,澄清和解决意见分歧,协调彼此的行动。与利用行政、高压、经济等手段处理冲突和矛盾相比,它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手段。此外,学术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亦需要论辩的认证与驱动。然而,这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的论辩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开展,研究规模和投入较少,理论探索存在着观念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这一现状不仅与这个概念在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先秦百家争鸣时期——被赋予的丰富意义和所享有的崇高研究地位大相径庭,而且跟它在当代西方话语中的流通和应用也形成明显的反差。周强编写的《当代中国论辩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针对上述问题,从历时和跨文化这两个视角对当代中国论辩研究中形成的一些观念在纵横两个维度上进行比较和解读,以期在此基础上为这一重要领域的健康发展勾勒出一个较有建设性的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选题的理由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论辩研究现状及特点    二  国外论辩研究现状及特点    三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第一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论辩”本身的研究  第二节  “论辩阶段”的研究    一  开始阶段    二  展开阶段    三  终结阶段  第三节  “论辩类型”的研究    一  论辩分类    二  具体的论辩实践  第四节  “论辩方法”的研究  第五节  “论辩原则”的研究  第六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设定及其形成原因  第七节  本章小结第二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比较  第一节  中国传统论辩研究概述  第二节  邓析的论辩思想  第三节  老子的论辩思想  第四节  孔子的论辩思想  第五节  墨家的论辩思想  第六节  孟子的论辩思想  第七节  苟子的论辩思想  第八节  庄子的论辩思想  第九节  韩非子的论辩思想  第十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比较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第三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共时比较  第一节  论辩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  凯姆。帕尔曼的论辩理论    一  帕尔曼的生平和著作    二  帕尔曼论辩理论的总体特征    三  帕尔曼论辩理论体系  第三节  斯蒂芬。图尔敏论辩模式    一  图尔敏生平和主要著作概述    二  图尔敏的宏观论辩理论    三  图尔敏的微观论辩理论一一论辩模式  第四节  非形式逻辑    一  “非形式逻辑”的工作定义    二  非形式逻辑运动在北美的兴起    三  非形式逻辑关注的两大理论问题:论辩分析与评价  第五节  语用一辩证学派的论辩理论    一  语用一辩证学派概述及其主要著作    二  语用一辩证学派的论辩理论一一批判性讨论模式    三  批判性讨论的四个阶段    四  语用一辩证学派的讨论程序  第六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共时比较  第七节  本章小结第四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新构筑  第一节  当代中国论辩理论观念基础的反思    一  事实与雄辩的对立    二  理与势的对立    三  论辩语境的预设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在“修辞学”范畴内的构筑    一  关于论辩目的的解读与构筑    二  关于论辩双方关系的解读与构筑    三  关于论辩手段的解读与构筑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论辩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7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