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善东,王川主编
页数:437页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333375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集关于邹鲁文化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邹鲁文化的内涵, 邹鲁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渊源等有关内容的论文, 论文的作者均为国内本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 其主要内容包括: 论邹鲁文化 ; 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等。
目录
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
邹鲁文化的渊源、形成与传播
论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地位
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
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
邹鲁在中华文明转型奠基时期的主导作用
邹鲁之“礼”建构分析
儒学“仁”“礼”源于邹鲁析
“洛阳问礼”与邹鲁儒学文化寻根谫论
“成于洙泗师友之传
——论孟子与邹鲁渊源
邾鲁关系·邾国文化·邹鲁文化
“诗书世泽赖三迁”
——孟母教子记载与邹鲁文化精神
邹鲁礼义之邦民俗的演进
——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
为中心的考察
略谈邹鲁一带的祭祀礼俗
《汉书·地理志》所记鲁地风俗考
浅论邹鲁古代的农商经济
春秋时期邾、鲁关系考辨
春秋鲁宣公十年伐邾“取绎”析疑
邾国地理考证
鄂东古邾城遗址辨略
——兼说邾城的历史沿革
邾国历史略说
鲁国的来源和迁徙
须句寻踪
鲁国与周礼
鲁国礼乐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鲁文化与孔子
鲁国与《诗经》
鲁国礼乐思想源流探
分封鲁国的学术文化史意义
试论孟子、荀子与汉代鲁学和齐学的关系
——兼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传统思想与“文化城市”
闽文化与邹鲁文化
徽州地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特质
——兼论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邹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后记
节选
《邹鲁文化丛书:邹鲁文化探源》: 三、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邹鲁地域文化品质之于河洛文化的体系建构 黑格尔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面貌的生成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并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分为三种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区域。文化地理学者有理由认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的是地理环境因素”。当我们沿此思路审视邹鲁文化的文化地理学环境特征之时,就会对孔子删诗产生新的认识。遥想古代中国,人们生活在各自的土地上,未必对所在地的文化地理环境有所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有机会、有能力走到更远的地方,“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对事物的见解有别于他人。孔子西游洛阳问礼于老子,这无疑是文化地理学意识的觉醒,与老子的对话是对孔子的另一种启发。孔子师徒的游历既是关于仁义道德的辩论,更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意义。那么具体到邹鲁文化,邹鲁之地有哪些地理风貌?其文化地理学内涵有哪些特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邹鲁文化品质之于孔子删诗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位于沂沭大断裂带以西,黄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鲁、沂、蒙诸山构成全区的脊背。因诸山偏于北部,故北坡陡、南坡缓。中低山外侧,地势逐渐降低,是海拔500米至600米的丘陵,多山顶平坦的“方山”地形,当地人称为“崮子”,有大小七十二崮之称。山东人立足于崮子上,对山水产生一种掌控感,他们立在崮子峰顶,足以概览一个“崮子”的全貌,这就足以诞生一种体系感。《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孤例不足为证,杜甫游泰山作《望岳》,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语。而当杜甫到秦州等地就没有这样的语言了,同样是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繁密的意象远远没有《望岳》劲爽清朗,邹鲁之地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其他区域所没有的。邹鲁之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文化地理品格和建构意识,使得河洛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有了独特的表达形式。站在邹鲁崮子上所产生的掌控感和使命感,使得邹鲁士人有一种“斯文在兹”“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自信。由此,河洛文化缘起于河洛之地,但得以在邹鲁之地完成自身体系的建构,这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邹鲁之地的山水使儒家文化更多了一份改造自然的自信,使人类从对自然的依赖和沉溺中解脱出来。老子有“与时消息”之论,孔子有删诗之勇,“道术为天下裂”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必然,河洛文化面临着一次新的整理的需要。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竹帛下庶人,孔子和弟子们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精神完成了河洛文化的转型和整合。以孔子删诗为标志,一方面,扫除了对前贤的盲从,使圣贤之意得到更好的发展,河洛文化迎来了凤凰涅槃的历史机遇,带来了诸子争鸣、百家勃兴的局面。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完成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邹鲁文化的建构意识使得儒学成为宏大的结构体系,河洛文化固有的中正和涵容也使得二者相互交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