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彦华著
页数:2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12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艺术的介入: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以当代社会介入性艺术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揭示了该艺术活动发生的艺术学原理,从艺术介入社会这一侧面,提出了当代艺术理论的新问题。
作者简介
周彦华,美学博士,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研究中心教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艺术人类学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人类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当代艺术的介入性创作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周彦华著的《艺术的介入–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以美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社会介入性艺术实践理论进行探索。作者通过考察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揭示了该艺术活动发生的内在艺术原理,建构了该艺术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当代艺术理论的一种新探索。
目录
第一章 介入性艺术的实践形态及其批评话语
第一节 现代艺术中的“介入”形态
一 作为“社会批判”的介入形态
二 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介入形态
第二节 介入性艺术的实践形态
第三节 介入性艺术的批评话语
一 作为介入性艺术批评话语的“关系美学”
二 作为介入性艺术批评话语的“歧感美学”
三 介入性艺术批评话语的局限
第二章 介入性艺术的“剧场性”审美意义生成机制
第一节 介人性艺术的美学问题域
一 “艺术”与“美”的分离
二 艺术是一种命名
三 作为事件的艺术
第二节 “剧场性”的遮蔽
一 艺术的表意形态及其审美意义生成机制
二 古典和现代艺术的表意形态与“编码-解码”审美意义生成机制
三 “编码一解码”审美意义生成机制对“剧场性”的遮蔽“
第三节 “剧场性”的开启
一 极少主义“剧场性”的开端与争议
二 极少主义的表意形态与“剧场性”的开启
三 极少主义审美意义生成机制与“剧场性”的开启
第四节 “剧场性”的确立
一 介入性艺术的表意形态与“剧场性”的确立
二 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与“剧场性”的确立
三 介入性艺术“剧场性”审美意义生成机制的特征
第五节 “剧场性”审美意义生成机制概念图示分析
一 “艺术家-作品-现场”概念图示分析
二 “观众-作品-现场”概念图示分析
三 “艺术家-作品-观众”概念图示分析
第三章 介入性艺术的审美转向
第一节 介入性艺术与审美自律性的否定
一 前卫艺术与审美自律性
二 介入性艺术对审美自律性的否定
第二节 介人性艺术与艺术的伦理转向
一 介入性艺术的社会文化语境
二 介入性艺术与共同体重建
三 介入性艺术的伦理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艺术的介入: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 在第一章中,我们将介入性艺术的早期形态追溯至以历史前卫主义和新前卫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中。并认为,现代艺术中的“介入”秉持了前卫艺术的批判性。它构成了介人性艺术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一来,我们也许会将现代艺术的“介入”现象等同于介入性艺术。实际上,介人性艺术与现代艺术中的“介入”现象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对待审美自律性这一问题的立场上。那么,什么是审美自律性?前卫艺术与审美自律性到底有何关系?介入性艺术和前卫艺术在对待审美自律性的问题上有何不同立场? 一前卫艺术与审美自律性 艺术的审美自律性是自艺术进入现代以来的一次深刻转向。我们在第二章审美意义生成机制的发展谱系中,就分析过现代主义艺术是如何从审美意义生成机制这一艺术发生的动力系统,来揭示这种审美自律的原因。我们通常认为,前卫艺术应该是在审美自律的框架下寻求反传统、反体制和反自身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呈现为一种让艺术与生活现实的断裂,从而体现了前卫艺术的自律性精神。然而,当我们面对历史前卫主义时期或者新前卫主义时期的艺术创作时,似乎会感到一种矛盾。因为这些艺术都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展示其强烈的社会面向,这似乎与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性精神相悖。这样一来,疑问便在于这些前卫艺术是不是审美自律?下面我们将分析与介人性艺术在表意形态上相似的前卫艺术。通过对“前卫”一词的两个面向及其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反思前卫艺术中的审美自律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前卫”是一个内涵清晰却外延模糊的概念。它生发于两条路径,因此有两种解读方式。 从时间划分上来看,第一条路径发端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它强调形式的内部生成和演变,因此常被认为属于审美自律的范畴。另一条路径来自19纪的象征主义并在杜尚那里得到深远的发展,它强调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解,因此常被视为审美他律。 从空间划分上来看,第一条路径始于欧洲大陆,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达到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就是其最终的艺术实践形态。研究这类前卫的理论家,有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并在格林伯格处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第二条路径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并以法国作为其主要的理论阵地。这种前卫在1968年之后逐渐消失。研究此类前卫的理论家,以安东尼·布列东、阿波利奈尔、沃特尔·本雅明、彼得·比格尔为代表。两种前卫艺术在艺术理论实践形态上有巨大的差别。一方面,以审美自律为宗旨的前卫艺术(下文称为“英美前卫”)强调,审美经验需独立于社会和意识形态之外,专注于艺术形式的内部探索。格林伯格就指出,前卫艺术的出路应该是远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旋涡,进入一种自律或者纯粹的状态。①在格林伯格看来,艺术中的每一种形式都必须通过它特有的方式去确定它本身独有的效果。②这一类前卫也可以称为现代主义。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做出了权威定义:“现代主义,依我所见,就是用某一学科的独特方法对这门学科本身提出批评,其目的不是破坏,而是使这门学科在其权限领域内处于更牢固的地位。”③简而言之,现代主义就是用规矩反叛规矩自身,它始于对现代性的大规模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独立性。这一部分前卫艺术以构成主义、至上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