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非洲踏寻郑和路

封面

作者:李新烽著

页数:53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161251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非洲踏寻郑和路》是我国研究郑和下西洋与非洲关系的一部内容最翔实、且富有新意和深度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书斋研究与实地考察、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占有丰富材料、掌握最信息和获得大量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仔细考证,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深层次论述了郑和下西洋与非洲的关系,郑和舟师在非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将非洲华人移民史提前了二三百年。郑和下西洋为何要四赴非洲?郑和本人是否到访过非洲?舟船科技能否保障如此远航?庞大船队如何组织和进行通信联络?“舟师”在非洲留下了什么遗迹与影响?本书分析了郑和船队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科学的联络系统,对郑和本人是否访问过非洲给予肯定回答;在探讨明代先进造船科技的基础上,提出了“海上丝瓷之路”的新概念,论述了重走郑和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肯尼亚帕泰岛“中国村”村名之来源作出新解释,在提前华人移民非洲史的基础上,将触角延伸至新中国的对非政策,彰显郑和研究的现实意义,回击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并对非洲“向东看”和中非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书中不乏新观点、新材料、新发现。该书是一部集知识性、创新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同时填补了非洲研究与郑和研究两领域的空白。

作者简介

李新烽,1960年9月生,陕西渭南人。博士,作家,摄影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1981年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两次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分获法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公派留学英国,获威尔士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参加“博士服务团”,挂职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李新烽曾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处长、驻南非首席记者和人民网、环球时报社驻南非特派记者。其足迹遍布大半个非洲大陆,是采写肯尼亚帕泰岛郑和使团后裔、发现“中国学生” 姆瓦玛卡·沙里夫(现中文名夏瑞馥)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索马里内战爆发22年来两次深入该国采访报道的唯一东方记者。2008年作为人才引进,李新烽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从事非洲问题研究。出版《非洲踏寻郑和路》(修订本)、《非凡洲游》两部专著及《郑和史诗》(中、英文版)等十多部合著,主编《郑和与非洲》等两部学术专著,其作品获十余种全国性奖项。李新烽好读书,爱运动,是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正雷大师的入门弟子。

本书特色

《非洲踏寻郑和路》是我国研究郑和下西洋与非洲关系的一部内容最翔实、且富有新意和深度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书斋研究与实地考察、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 “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占有丰富材料、掌握最信息和获得大量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仔细考证,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深层次论述了郑和下西洋与非洲的关系,郑和舟师在非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将非洲华人移民史提前了二三百年。 郑和下西洋为何要四赴非洲?郑和本人是否到访过非洲?舟船科技能否保障如此远航?庞大船队如何组织和进行通信联络?“舟师”在非洲留下了什么遗迹与影响? 本书分析了郑和船队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科学的联络系统,对郑和本人是否访问过非洲给予肯定回答;在探讨明代先进造船科技的基础上,提出了“海上丝瓷之路”的新概念,论述了重走郑和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肯尼亚帕泰岛“中国村”村名之来源作出新解释,在提前华人移民非洲史的基础上,将触角延伸至新中国的对非政策,彰显郑和研究的现实意义,回击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并对非洲“向东看”和中非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书中不乏新观点、新材料、新发现。该书是一部集知识性、创新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同时填补了非洲研究与郑和研究两领域的空白。

目录

序言 “长颈鹿的故事”历久弥新 智库合作喜结成果——序李新烽博士《非洲踏寻郑和路》(英文版) 另一种发现:平等和尊严——序李新烽博士《非洲踏寻郑和路》(英文版)序曲 四度相见成“亲戚”第一章 北上帕泰岛 第一节 船员后裔居非洲 第二节 “中国路桥”通孤岛 第三节 “郑和纪念碑”之谜 第四节 走访“麒麟”之故乡 第五节 “麒麟”远洋赴中国 第六节 中国“泰坦尼克”号 第七节 船长讲述帕泰岛 第八节 帕泰村长说海难第二章 发现“中国村” 第一节 星夜借宿西游村 第二节 “你就是我的爷爷” 第三节 中国人建西游村 第四节 “上加”就是“中国村” 第五节 中国按摩在“上加” 第六节 “中国村”有三请求第三章 再访“中国人” 第一节 海底惊现“双龙坛” 第二节 上加村名探源头 第三节 “中国学生”思故土 第四节 遥想当年织布机第四章 踏遍帕泰岛 第一节 融入非洲大家庭 第二节 他们人人姓“中国” 第三节 寻觅“龙坛”打捞人 第四节 中华医术有传人 第五节 做客“中国人”家中第五章 海上觅沉船 第一节 一叶扁舟觅沉船 第二节 拉木岛上“中国风” 第三节 “驴岛”风情醉游客 第四节 当年沉舟索马里第六章 走进难民营 第一节 边城雨夜话郑和 第二节 难民营里问“郑和” 第三节 管理难民费苦心 第四节 何日走出“难民圈”第七章 深人索马里 第一节 塑料袋里装“公章” 第二节 “押运”乘客到首都 第三节 夜半惊魂起枪声 第四节 今日中国大使馆 第五节 绝对自由令人忧 第六节 中国医院重开业 第七节 知识分子谋救国 第八节 当年“关卡”被瓜分第八章 重访索马里 第一节 总统深情谢中国 第二节 寻觅沉舟再北上 第三节 一波三折话南下 第四节 偶闻路边搓麻声第九章 探寻“索法拉” 第一节 破解“双龙坛”之谜 第二节 扑面而来“中国风” 第三节 非洲怀念毛主席 第四节 “去中华绝远”之地第十章 遍访四岛国 第一节 关帝庙前话郑和 第二节 “天堂之岛”有传闻 第三节 活的生物实验室 第四节 造福人类建奇功 第五节 远洋航行重科技第十一章 绕过好望角 第一节 明朝地图绘非洲 第二节 祖鲁王笑谈王后 第三节 欣闻南非“郑和村” 第四节 谁人首航好望角第十二章 北寻“郑和碑” 第一节 “十字角”旁“猪”吼声 第二节 石油滚滚钻石闪 第三节 海滨奴隶纪念馆 第四节 民族英雄纪念塔 第五节 刚果河畔“郑和碑”第十三章 非洲内陆行 第一节 “石头城”里中国瓷 第二节 借鉴中国好经验 第三节 铭记历史大悲剧 第四节 古老王陵守灵人第十四章 铁路传友谊 第一节 “中非友谊的丰碑” 第二节 “钢铁斑马”跨山川 第三节 人间伤别情悠长 第四节 运量不足设备旧 第五节 管理不善员工老 第六节 坦赞铁路私有化 第七节 “我们高唱《东方红》” 第八节 “友谊之路”永不朽第十五章 回老家寻“根” 第一节 回国踏寻郑和路 第二节 “中国学生”喜“回家” 第三节 如沐春风学中医 第四节 回击“中国威胁论” 第五节 壮丽的郑和史诗第十六章 中非交往录 第一节 从传说到新发掘 第二节 官民交往双渠道 第三节 列强操纵非正常 第四节 独立友好真伙伴 第五节 中非关系五特点第十七章 华人居东非 第一节 海外华侨华人图 第二节 非洲华侨数量说 第三节 非洲华侨史述评 第四节 非洲首批华人说 第五节 华人异于殖民者第十八章 提前意义说 第一节 戳穿“欧洲发现论” 第二节 支持非洲“向东看” 第三节 树立学习新楷模 第四节 批驳“新殖民主义”尾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初版和再版附录 一 各界评说 二 读者来信 三 采写体会 四 采访路线图 五 拉木群岛图修订本附录一 一 《明史》关于郑和本人访问非洲的记载 二 郑和七下西洋年代及经历主要国家表 三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四 主要参考资料修订本附录二 跨越六百年的和谐——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中国对非政策比较 “去中华绝远”的航程——郑和与非洲关系研究述评修订本附录三 研究非洲宣传郑和 读《非洲踏寻郑和路》 时代呼唤更多非洲研究力作 寻访郑和走读非洲修订本附录四 谁道报人无“郑和” 引人入胜的“踏寻” 独特的研究视角 六百年后有新篇修订本附录五 一 续写悲壮美丽的故事——访《非洲踏寻郑和路》作者李新烽博士 二 作家的灵感和社会责任——访报告文学作家李新烽 三 谁道报人无“郑和”——专访《非洲踏寻郑和路》作者李新烽 四 到东非找寻郑和沉船初版后记修订本后记修订本再版后记Contents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非洲踏寻郑和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1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