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立新
页数:27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403226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微生物天然药物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人类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详细论述了高质量微生物天然产物库的构建和利用高通量技术高效筛选、发现并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新技术和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组合生物合成、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运用基因操作手段进行菌种选育)。
本书特色
《微生物天然产物高通量筛选和新药发现》回顾了微生物天然药物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人类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详细论述了高质量微生物天然产物库的构建和利用高通量技术高效筛选、发现并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新技术和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运用基因操作手段进行菌种选育)。
《微生物天然产物高通量筛选和新药发现》最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的历史;第二章阐述了不同来源的放线菌和真菌资源,以及其中发现的具有应用潜力的小分子活性化合物;第三章主要总结了重要的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第四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用于药物筛选的高质量微生物天然产物库;第五章论述了用于高效发现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高通量筛选策略;第六章阐述了微生物天然药物研究策略,包括样品采集、宏基因组技术、代谢调控、基于基因工程的菌种改造和合成生物学等手段。
《微生物天然产物高通量筛选和新药发现》可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微生物学及药物学研究工作者,相关生物技术企业以及管理部门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一、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二、抗生素的新应用三、其他酶化合物四、药用真菌毒素五、组合生物合成六、结语参考文献第二章 微生物资源第一节 陆地微生物资源一、陆地微生物资源在抗生素开发方面的应用二、陆地微生物资源在非抗生素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三、陆地微生物资源开发前景第二节 海洋微生物资源一、海洋放线菌二、海洋真菌资源三、海洋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第三节 雨林内生微生物资源一、新药研发的需求二、内生微生物三、内生微生物宿主选择四、内生微生物及生物多样性五、内生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六、内生微生物的采集、分离及保存七、内生微生物的天然产物八、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九、结语参考文献第三章 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第一节 抗细菌药物一、内酰胺类二、氨基糖苷类:链霉素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糖脂肽类:万古霉素五、脂肽类:达托霉素六、安莎类:利福霉素七、其他:莫匹罗星第二节 抗真菌药物一、真菌药物作用靶点二、多烯类三、棘白菌素类第三节 抗癌药物一、埃博霉素二、romidepsin三三、dibenzodiazepine第四节 其他活性物质一、霉酚酸酯二、咪唑立宾三、他克莫司参考文献第四章 构建高质量的微生物天然产物库第一节 构建高质量的菌种资源库一、利用多元化的培养方法和体系扩大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二、微生物菌种去重复化三、通过环境宏基因组文库构建扩大基因资源多样性四、展望第二节 构建高质量微生物提取物和化合物库一、扩大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及去重复化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监控提取物质量三、去重复化化合物分离和结构鉴定四、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五、对新基因的预测(鉴别新的PKS和NRPS基因)六、展望参考文献第五章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高通量筛选第一节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现状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微生物高通量筛选的特色第二节 微生物高通量筛选系统一、微生物的高通量培养和样品制备体系二、自动化高通量样品处理体系三、微生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第三节 互动抗真菌药物筛选一、真菌感染性疾病概述二、抗真菌药物现状和挑战参考文献第六章 微生物天然药物研究策略第一节 微生物中发现新药的整合方法一、从多种生境系统中选择采集样品二、调控微生物生理途径刺激微生物代谢产物多样化三、基因改造构建人工天然产物四、微生物菌种和代谢产物去重复化分析五、结语第二节 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微生物提取物一、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二、小样发酵产物的预筛选三、最佳发酵条件选择四、化学分析五、高效液相色谱数据分析软件六、高效液相色谱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第三节 基因调控用于微生物新药发现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二、通过基因工程合成格尔德霉素类似物三、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来源的聚酮基因四、基因工程生产药物发展方向第四节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天然产物研究一、包含微生物多样性的环境DNA文库的构建二、新型链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宿主表达品系三、重组pMBD14质粒的转移和表达四、筛选重组子库五、构建用于高通量筛选的高质量的环境文库六、结语第五节 微生物菌种基因工程改造技术一、进化工程和DNA改组二、基因改组和酶进化三、基因组改组和生物进化四、基于演化关系的电子预筛选五、结语第六节 合成生物学的适配性研究一、引言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