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明同著
页数:149页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62258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变革, 文化转型 ; 师从白沙, 传承心学 ; 结交阳明, 切磋心学 ; “随处体认”, 涵养作圣 ; 主一不二, 创“合一”论 ; 以心为本, 学说本色 ; 学贵知疑, 大疑大进等。
作者简介
黄明同,1940年出生,研究员,广西合浦人。1961年华南师院中文系毕业,1980—1982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进修,专攻中国哲学史,师从学者李锦全、潘富恩二教授。 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现任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会长。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变革,文化转型
一、沙贝定居
二、富饶家乡
三、改革发酵
四、文化多元
第二章 师从白沙,传承心学
一、少年聪慧
二、江门求学
三、三年有成
四、继承衣钵
第三章 结交阳明,切磋心学
一、京师相识
二、患难之交
三、友情升华
四、学术论辩
五、真诚挚友
第四章 “随处体认”,涵养作圣
一、检讨“静坐”
二、依循师说
三、动静相兼
四、为师辩解
第五章 主一不二,创“合一”论
一、体用一原
二、虚实同原
三、理气合一
四、知行并进
五、理欲合一
第六章 以心为本,学说本色
一、心包万物
二、理即吾心
三、宇宙在我
四、圣人之学
第七章 学贵知疑,大疑大进
一、为学贵疑
二、不畏权威
三、非《老子》书
四、质疑“问礼”
第八章 治国理念,民重君轻
一、“天下一舟”
二、公普天下
三、君须畏民
四、刑与礼一
五、重农恤商
第九章 终生从教,“二业合一”
一、遍修书院
二、德举合一
三、师生六皓
节选
《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 湛若水,出生在一个曾十分显赫,后又中落的家庭。他很晚才入学,有幸的是,后来能师从一代心学宗师陈献章,得名师的精心调教,并成为衣钵弟子。湛若水之所以能成就为心学大师,既得益于老师的教诲,也有赖于他过人的聪慧,以及他特有的独立人格。老师的教诲,是外因,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内因,二者缺一不可,但内因才是关键的因素。 一、少年聪慧 出生在农家的湛若水,他的少年时光,在家乡度过。因家境困厄,14岁才进入湛氏塾学读书,16岁到广州求学,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 湛氏家族,祖上曾为官,祖辈和父辈都称得上知书识字。湛若水却生不逢时,出生时经济条件不佳。为生计,大人各忙于农活,谁也没管他上学的事。没人管的湛若水,便同其他农家孩子那样,或是玩耍,或是摸虾、抓鱼,或是做些轻便的农活,如放牛、下田等。 湛若水迟迟未能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家中接连发生了不幸的事情:9岁那年,祖父去世;不久,爱打抱不平的父亲,蒙冤进了大狱。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一贯关心孩子的上学,但在那样的困境下,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四方奔走,设法营救丈夫,也就顾不上孩子读书的事了。到了湛若水13岁那年,母亲打算让他入学,没料到当年正是狗年,按当地的风俗,狗年入学的孩子会像狗一样的懒惰。于是,湛若水的入学,只好再推迟一年了。 14岁的湛若水,终于入学了,进了湛氏家族办的塾学。湛氏塾学,位于沙贝的石岭,湛若水成名后,石岭改名为“读书岗”,以作纪念。湛若水在石岭读书的时间不长,据民间传说,因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被迫转学。这件事正显露出少年湛若水,是多么的聪明机灵。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湛若水放学回家,路上遇到父亲的仇家,他被殴打了,好不容易得以脱身,赶紧往外祖父家赶。到了门口,他没进屋,而是把沾了石灰的鞋子倒转方向放在地上,把鞋印留在大门口。结果仇家的人看到门口的鞋印,便以为他又往外跑了。年幼的湛若水,便这样以过人的智慧,摆脱了仇家的追杀。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倒踏灰鞋避难”故事。事后,湛若水的家人考虑:这次湛若水虽脱险了,说不定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为了孩子安全,还是决定让他转到沙贝西南面邻乡——南湾村去上学了。南湾村,是太祖怀德结盟的村子,湛若水在那边读书,家人有安全感。 明事理的母亲,为儿子前程考虑,建议湛若水到省城——广州就读。湛若水16岁那年,到了广州,先进入五仙观内的塾学学习。 五仙观,是道教宫观。关于建观时间与地址,有三种说法:一说,建于宋代,设在十贤坊(今广州省财厅一带);一说,建于南宋后期,设在古西湖畔(今广州西湖路);一说,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设在现今的广州惠福西路。学界也有人把这三种说法串在一起,说是五仙观最先建于宋代,设址十贤坊,南宋时迁西湖,明代洪武十年(1378)在惠福西路重建。现存的五仙观,便是明代建筑,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格。 五仙观,原是一座祭祀五仙谷神的寺庙,也因此而得名。在岭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的广州,比较荒凉,有一次发生灾荒,粮食颗粒无收,民众不得温饱。一天,天空出现五色的云彩,有五位仙人骑着毛色各不一样的山羊,山羊的嘴里都衔着谷穗。降落地面之后,仙人把谷穗赠送给当地的民众,并祝愿他们永无饥荒。之后,五仙人腾空而去,羊只即化为石头,留了下来。据说,广州从此成为岭南最为富庶的地方,并因此而得名“五羊”、“羊城”、“穗城”等。为纪念五仙,广州人建了五仙观,当然,关于五仙观的传说,还有其他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