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汪洋著
页数:173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181199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义务教育课程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课堂教学为例,通过总结成功的备课和教师教学案例,并且结合目前中学优选的语文课教学理念,尝试提炼与总结这些经典文本的解读策略与教学策略,为进一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材料的理解和处理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经典文本解读策略
第一节 品味文本中词句的反复
第二节 品味文本中的暗示与象征
第三节 品味文本中的对比
第四节 联系生活解读文本
第五节 思考文本的争议性解读
第六节 引入知识解读文本
第七节 品味课文与原著的差异
第八节 其余策略
补充案例
第二章 经典文本教学策略
第一节 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词句的反复
第二节 引导学生“驱遣想象”,品味文本中的暗示与象征
第三节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对比
第四节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品味文本
第五节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争议性解读
第六节 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解读文本
第七节 引导学生细致地“还原”
补充案例
节选
《超越初感:初中经典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第二节 品味文本中的暗示与象征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里这样写道:“凡是艺术的表现(连同诗在内)都是‘象征’(symbolism),凡是艺术的象征都不是代替或者翻译而是暗示(suggestion),凡是艺术的暗示都是以有限寓无限。”品味文本中的暗示与象征是解读经典文本的主要策略。文本表层的信息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感知理解的,而文本的深层信息大多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因此解读经典文本主要就是品味这些暗示和象征。 本节以《我的叔叔于勒》《喂——出来》《变色龙》的解读为例阐述这一基本策略。 细读《我的叔叔于勒》,揣摩文中的暗示,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研究对于勒、有所误读。 根据朱光潜先生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优秀的小说都善于以暗示的方式以有限寓无限。联系全文,结合生活实际,细细品读课文第24到第30段,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在此也暗示了于勒也认出了菲利普。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楼的年老水手走去。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第24、25段)这里暗示了于勒也看到了哥哥。按常理,卖牡蛎的于勒需要观察周围是否有顾客,必要时还要招揽顾客。菲利普带着三个人走向于勒的同时,于勒也应该会注意到这四个人。菲利普能认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衣着和身份与十多年前大不相同的于勒,于勒就更应该能认出身份衣着基本不变的哥哥。第30段中“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丑,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这个细节进一步暗示了于勒已经认出了菲利普。“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这对于小商贩于勒而言是反常的行为。按常理,一个卖牡蛎的人应该是一边干活,一边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购买牡蛎的潜在顾客。小说这样描写是在暗示于勒不愿与哥哥相认,在躲避哥哥,在用手中的活来压抑内心的翻江倒海。这也暗示了菲利普夫妇担心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像躲瘟神一样躲避于勒的行为完全是多余的,因而进一步讽刺了菲利普夫妇。由于未能读出于勒也认出了菲利普的暗示,相当多的读者将这个能给人以丰富联想的细节简单地理解为此时的于勒已经老实本分了。如果单从30段看,这样的看法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联系课文第24、25段的暗示和全文(第10段于勒的第二封信中的“我发了财就回哈佛尔”,以及第33段船长的话“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我们更应该认为,这个细节是在暗示于勒在躲避哥哥,在掩饰内心的翻江倒海。朝思暮想的亲人就在眼前,可是自己却因贫穷和落魄而不能上前拥抱。残酷的现实像一道鸿沟横亘在于勒和亲哥哥之间——咫尺天涯!于勒的悲剧也因这个细节而更加动人心魄。 我们再以《喂——出来》文本解读为例,谈一谈如何品味文本中的象征。 初读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喂——出来》,吸引大多数读者的或许是那个神奇的“洞”,然而深入细读,笔者发现“洞”不过是文本的显性信息,文本在“庙”中隐藏了更深层的思考——被刮走的仅仅是有形的庙吗?台风刮走了有形的庙,时代的风刮走了“无形的庙”:价值信仰的集体缺失最终给人类带来飞来横祸、灭顶之灾。这才是文本真正的主题。 何为“庙”,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日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人,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生活中,庙是作为人们在精神困惑、疲累之际的祈福之地,象征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庙”在文中就是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的象征。小说就是在叙述有形的庙被台风刮走之后,重点叙述“无形的庙”被时代的风——工业文明刮走后的人性扭曲及其灾难性后果。 课文从第1段到第23段,主要叙述台风刮走有形的庙以及村民的反应。课文第24段到文末的显性叙述是填洞公司的成立、疯狂的填洞以及预言灾难将至,这一部分的隐性叙述就是“无形的庙”被时代的风——工业文明刮走后的人性扭曲及其灾难性后果。作者行文感情的变化以及对各色人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第1段到第23段,作者的叙述描写没有带褒贬,是实录其事的客观化描述风格。但是从课文第24段开始,作者或直接嘲讽,或在不动声色中揭露人物的丑陋灵魂。因为,从第24段开始,工业文明强势登场了。从课文第24段到文末,作者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强势的工业文明刮走了“无形的庙”:物欲文明使人们放弃了价值信仰追求和精神信仰,从而人性扭曲。众所周知,一个合理的文明应该是物质和精神并行发展的文明。残缺的文明、畸形的发展、人性的扭曲终于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飞来横祸与灭顶之灾。 课文第1段到第23段的叙述表明本文所写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凭借着村民对自然和传统敬畏的本能,在洞上按照原来的样子重建庙宇成为主流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