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六朝隋唐五代卷-江南城镇通史

封面

作者:陈国灿主编

页数:35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81444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六朝至隋唐五代是江南城市全面崛起和持续发展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密度不断提高,地域布局渐趋合理。从唐后期起,部分军镇呈现出向商业市镇演变的历史趋势,表明县以下即将出现一种崭新的基层城市形态。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商品生产和流通日趋活跃,市场活动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个体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结构日显复杂与多样。城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诸如文化创作、书籍印刷与收藏,娱乐和歌舞、宗教和体育的活跃,说明城市的文化功能越来越齐全。在此基础上,城市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其经济、文化辐射力明显增强,从而推动江南社会的相应调整与演变。

作者简介

  陈国灿,1966年生,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di一层次人才,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江南区域史、海洋历史与文化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出版《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南宋城镇史》、《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浙江城镇通史》等专著近20部,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发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    张剑光,1964年生,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中国古代史博士点负责人、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经济史、江南区域史研究,著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等,出版随笔《学海随心》,主编《中国王陵之谜》等多种著作,整理点校古籍数十种,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卷就六朝至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重点是通过对城市的演进过程、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管理体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此期江南城市蓬勃发展的历史态势和时代特征,总结城市与区域社会的内在互动机制。

目录

总论
绪言
一、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二、“江南”地域范围的说明

第一章 六朝至五代江南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历代政府江南政策的调整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四、交通的便利
第二节 都城的兴盛和州郡城市的发展
一、建康(建业)、金陵和杭州
二、六朝时期的州郡城市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州郡城市
第三节 县治城市的增加和镇的出现
一、六朝时期的县治城市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县治城市
三、镇的出现

第二章 城市经济与市场
第一节 物资供应
一、非商品性供应
二、商品性供应
第二节 产业状况
一、商业
二、手工业
三、其他产业
四、产业特点
第三节 市场形态
一、市的普遍设置
二、市的形制、管理与商品
三、市的变化与发展
四、草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人口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六朝时期江南城市人口规模推测
一、都城建康(建业)
二、一般州郡城
三、县城
第二节 唐五代江南城市人口规模推测
一、苏州城
二、杭州城
三、其他州县城
第三节 城市社会结构
一、贵族和特权群体
二、普通民众
三、特殊人群

第四章 城市物质结构与交通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
一、空间规模和形制
二、城墙的修筑
三、街区里坊格局
第二节 城市绿化和园林建筑
一、城市绿化
二、园林建筑
第三节 城市交通
一、道路
二、水系与河道
三、桥梁

第五章 城市管理与灾害救助
第一节 城市管理
一、市政管理
二、治安管理
第二节 城市灾害与救助
一、水灾与救助
二、火灾与防火措施
三、疫病与救助

第六章 城市教育与文化
第一节 教育体系
一、官学教育
二、私学教育
第二节 书籍收藏与刻印
一、藏书风气的流行
二、书籍刻印与传播
第三节 宗教和民间信仰
一、佛教
二、道教
三、民间信仰

第七章 城市社会生活
第一节 居民日常生活
一、饮食
二、服饰
三、居住
四、日常生活的整体面貌
第二节 游乐活动和岁时习俗
一、游览风尚
二、音乐与舞蹈
三、娱乐和体育活动
四、岁时习俗
余论 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民营手工业是江南城市手工业的主体。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民营手工业有以下特点。  第一,种类繁多。有学者指出,六朝时期的民营手工业形成了冶炼、造船、制瓷、纺织、制盐、造纸、制茶等七大部门。不过,从实际来看,冶炼、制瓷、制盐、制茶等一般分布在城外,真正在城里的手工业主要是造船、纺织、铜器制造、制酒等。如六朝京口出好水,因而京口酒的质量很高,曲阿县的新丰酒和曲阿酒很有名。京口地区铜器制作及造船业十分出名。新中国成立后从镇江地区六朝墓葬中出土不少铜器、铜钱,在镇江市区北固山前峰西侧山坡下,发现有六朝时的造船工场遗存,出土了船及木作铁工具②。至唐五代,江南城市的民间手工业种类进一步增多,除了原有行业,漆器制造、服装、文具制造、印刷等行业也相当活跃。手工业的分工趋于精细。如纺织业有丝织、麻织、刺绣等,金属器具制作有金银器制作、铜锡器制作、铁器制作等,食品加工有酿酒、制糖、副食品加工等。  第二,地方特色明显。江南城市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一般都是基于所在地区既有手工业传统,并受制于周边乡村的原料供应。无论是丝绸、麻织类纺织业,还是制茶、制酒类的饮食加工业,以及造纸、制衣等,都有赖于农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如丝织传统深厚和原材料丰富的浙西太湖流域及浙东会稽(越州)等地,丝织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超。三国孙吴时,左思《吴都赋》称,吴郡出现了“乡贡八蚕之绵”,即实现了一年蚕多熟。南齐时,萧子良说:“伏寻三吴内地……机杼勤苦,匹裁三百。”(说明当时太湖周围地区的丝织业已相当普遍。唐前期曾任越州长史的宋之问有诗描述越州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其中以蚕妇的口气提到:“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盛唐时期,徐延寿在诗中描述越州社会情况时说:“金钏越溪女,罗衣胡粉香。织缣春卷幔,采蕨暝提筐。”(越州所产的绫、纱、罗等丝织,均被列入贡品范围。尤其是白编绫、交梭绫、吴绫、越绫、十样花纹绫等,更是名闻各地,被人们视为珍品。生活于中唐时期的施肩吾说:“卿卿买得越人丝,贪弄金梭懒画眉。女伴能来看新蹑,鸳鸯正欲上花枝。”①相对而言,睦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歙州、池州等地的丝织业发展水平有限,生产规模不大,品种较为单一。  第三,商品化程度较高。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政府需要、乡村民间手工业主要为了家庭消费的情况不同,城市手工业生产更多地是面向市场,具有较高的商品化水平。唐肃宗宝应(762-763)初,温州别驾豆卢荣妻母金河公主随婿居住在温州,“时江东米贵,唯温州米贱,公主令人置吴绫数千匹”②。这些吴绫应该是温州本地生产的,是温州市场上的商品。常州是江南麻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产白苎布在盛唐时被列为全国第二等。大谷文书3083、3044、3048所录《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录文》提到:“常州布壹端,上直钱伍伯文,次肆伯玖拾文,下肆伯捌拾文。杂州布壹端,上直钱肆伯伍拾文,次肆伯文,下叁伯捌拾文。”③录文中将常州以外各州布统称“杂州布”,其价格明显低于常州布。其中,上等布低于常州布10%,中等布要低18.5%,下等布要低20.9%。显然,常州苎布的质量在西州特别有竞争力。《咸淳毗陵志》卷一三谈到常州在北宋时土贡苎十匹,并说“郡下武进县买充”,说明唐宋以来,常州布在市场上的交易是十分兴盛的。唐末五代诗人罗隐《绣》诗云:“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④罗隐主要生活于杭州,越绫和他看到的绣品,都是市场上价格较高的商品。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六朝隋唐五代卷-江南城镇通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9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