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国灿主编姚建根著
页数:20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81444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明代江南城镇的发展演变整体上可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在明前期,遭受元明之际大规模战乱破坏的江南城镇虽有所恢复,但由于统治政策的限制,整体上显得相当缓慢和有限。进入明中后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所松动,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冲击着原有的束缚,江南城镇重新走向活跃。城市发展并再显繁荣,市镇数量增加,其都市化趋向明显;城镇经济的专业化格局逐渐定型,城乡二元市场体系发达;城镇社会生活呈现新气象,开始呈现摆脱传统礼教锁链的倾向。但江南城镇在发展的同时,又在陷入另一种吊诡式的困境之中。
作者简介
陈国灿,1966年生,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di一层次人才,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江南区域史、海洋历史与文化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出版《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南宋城镇史》、《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浙江城镇通史》等专著近20部,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发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 姚建根,1978年生,浙江海宁人。历史学博士。曾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江南区域史、中国古代城镇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海洋历史与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等专著,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数种奖项。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卷就明代江南城镇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重点探讨此期江南城镇的发展过程及其空间规模和地域分布格局的变化,从工商业、商人群体、市场产业体系等方面论述城镇经济的活动形态,从居民结构、社会等级、市政管理等方面论述城镇社会关系与内在矛盾,从教育文化、社会习俗与风气等方面论述城镇生活的多面性。在此基础上,揭示城镇发展的时代特征,总结城镇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
目录
总论
绪言
一、明代江南城镇发展的特点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几点说明
第一章 明代江南城镇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顿挫
一、缓慢恢复
二、曲折发展
第二节 市镇的活跃与兴盛
一、摆脱困境
二、走向兴盛
第三节 城镇空间形态与地域布局
一、城市空间结构
二、市镇个体规模与分布格局
第二章 城镇经济
第一节 工商业
一、手工业
二、商路与商业
第二节 商人群体的发展与商帮的兴起
一、本地商人群体与商帮
二、外来商人群体与商帮
第三节 市场形态和产业体系
一、市场形态
二、产业体系
第三章 城镇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 人口规模
一、城市人口
二、市镇人口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关系的变动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冲突与民变
一、阶层矛盾引发的冲突
二、反抗暴政的民变
第四章 城镇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城市建设
一、明初南京城的建设
二、府县城市建设
第二节 城镇管理
一、城市管理
二、市镇管理
第五章 城镇文化与生活
第一节 教育与文化
一、城市教育与刻书藏书
二、市镇文化
三、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与习俗风尚
一、变迁中的社会生活
二、节日习俗与民间信仰
三、奢靡之风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慈善机构有惠民药局、养济院、漏泽园等。惠民药局提供医药施舍,养济院收养孤寡,漏泽园收埋尸体。 礼制场所,有山川坛、社稷坛、厉坛、城隍庙、八蜡庙。各个府县都设置这三坛。山川坛实际上包含山川和风云雷电两个方面的内容,按照阴阳五行理论,这些自然神属阳性,所以坛的位置在城市南郊,俗称南坛。社稷是五土五谷之神,是地神,属阴性,所以设在城市西北郊,俗称西坛。厉坛祭祀那些游神杂鬼,设于北郊,俗称北坛。府县城隍庙的普及始于宋代,明朝对此非常重视,列入祀典,规定其建筑和室内陈设都要仿照府县同级衙署的规格,明初,凡功臣死后无祀则被封为某府或某县的城隍之神,以供祭祀。八蜡庙,每年十二月农事结束之后,在此祭祀农业方面的八个神: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神、邮表畷(田间庐舍道路分界之神)、专吃野鼠害兽的猫虎之神、堤防之神、沟洫之神水庸、昆虫之神。另外,府县城市还会有一些先圣先贤的祭祀场所,根据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人物而设立。 居民商业区,或是集中于府县衙门前和左右,形成丁字形繁华地带;或是位于交通便利的城乡接合部,以利于商市的形成和发展;或是在水陆交通口和码头周围;或是集中于重要庙宇附近。 军事机构,明代府县城市设有都司、卫、所三级军事机构。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是省级军事机构;卫设指挥使司,其衙署级别相当于府治;所设千户,相当于县治。这些军事衙门都有自己的办公建筑,还有附属的教场、草场、军械库、粮仓、成造局及旗蠹庙等设施。 明代江南府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城防工程、防洪工程、交通设施。 正如前文所述,江南地区在明代深受海盗及后来倭寇侵袭之害,因此,在明代中后期,沿海各府县普遍修筑城墙,而且为了增强抗敌能力,纷纷筑起砖石城墙,成为一段时期内江南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如弘治十年(1497)设立的苏州府太仓州,其城防的基础是元末张士诚所筑,入明之后,不断增修,至设州之时,其城墙周长达14里50步,高3丈,城门有大东、大南、大西、大北、小南、小西、小北共7门,窝铺有75座之多。 江南地区多河流山川,对于那些位于沿江沿河和山区的城市而言,河流改道、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是它们的严重威胁,所以,许多城市也把防洪工程列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江南水乡的河道网络又是天然的水路交通线,往往和陆路并行而成,而府县城市内外的桥梁成为江南城市交通建设的一个显著标志,江南北部地区,“为泽国,三江五湖,汪洋巨浸,小河支港,纵横交流,故桥塘之建最多”。①同时,明代继承了元代的驿站交通设施,改由府县地方官府管理,接待对象仍是各级官员,兵部则另设递运所,专门负责运送军粮、军用物资及军囚等,从而形成两套全国性的官方交通运输网络。此外还有负责递送公文的机构邮铺,自京城至各地府县,每隔十里一铺,县至乡镇之间或二三十里一铺,府县衙前设总铺,其余为中途铺。每铺有门、堂等建筑,由铺司主管,铺兵负责运送。、以上是明代江南府县城市建设的一个大概情况,下面论述有代表性的府县城市建设个案,以求细致了解这一时期江南城市建设的实态。 关于苏州府的城市建设,吴奈夫指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修建府城之垣,增筑防御设施;修桥、补路、浚河,改善城市交通;健全驿传制度,确保信息畅通;营建宅第园亭,绿化城市环境。②明代苏州府的建设,是这座江南名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其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基本格局。 民国《杭州府志》③详细回顾了明代杭州府城池建设的历史。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立足苏州的张士诚占据浙西部分地区,十九年(1359),张氏发动松江、嘉兴、湖州、杭州四地民夫修筑杭州城池,昼夜开工,历经3个月而完成。经过这次建设,杭州城周6400多丈,高3丈,厚度加1丈,自艮山门至螺蛳门以东,比旧城拓开3里,将市河包含在城内,自候潮门处则缩入2里,截凤山于外。城门共有13座,东无便门、保安2门,北增天宗、北新2门,南嘉会门改为和宁门。元末张氏筑城为明代杭州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明太祖朱元璋命李文忠攻取杭州,张氏守将潘原明举城投降,杭州成为浙江省城。入明后,杭州城门减为10座,东城5门:候潮、永昌、清泰、庆春、艮山;西城3门:清波、涌金、钱塘;还有南城风山门和北城武林门。同时在凤山、候潮、艮山、武林各门之旁增设水门4座。凡城门各有2楼,唯涌金门无,月城止1楼,共19层。水门有楼者武林、艮山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