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辉著
页数:27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85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融通中国文学“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大文学史观”,意在和克服习用多年的“现代性”视域,以充分释放被压抑的中国文学“大传统”的解释资源,重新评价贾平凹及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国内几部重要文学史“史观”的局限分析,认为“现代性”视域客观上限制了对贾平凹作品文学史价值的深度探讨。《老生》与中国古典思想的世界想象以及与道家美学的内在关联,亦说明从“大文学史”出发理解贾平凹作品的必要性和适切性。而以中国古典传统为基本视域,在规避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局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贾平凹小说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承传关系,是有效完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方式之一。此一思路,不惟可以拓展贾平凹研究的视域,亦可丰富“五四”以降中国文学的史性叙述。本书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宏阔视野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新观点,被认为是贾平凹研究的重要收获。
作者简介
杨辉,1979年生于陕西蓝田,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客座研究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出版有著作《小说的智慧——以余华的创作为中心的思想考察》、历史文化散文《终南有仙真》等6编选《贾平凹文论集》(三卷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曾获陕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入选“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计划”。
目录
第一节超越“现代性”视域
第二节融通“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一章文学史的“故事类型”与贾平凹评价的限度
第一节文学史“重写”的限度
一、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
二、“寻根文学”的限制
三、可以被“重写”的文学史
第二节“宏大叙事”与“被遮蔽的意义”
一、文学史言说的难度
二、规避“宏大叙事”
三、未曾“去蔽”的“意义”
第三节现代性与文化性情的感性迷醉
一、“现代性”理论的局限
二、《废都》与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问题
三、“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抵牾
第四节文化困厄的审美救赎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隐忧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与“《废都》现象”
三、文化困厄的审美救赎
四、文学史的“故事类型”
第二章从中国文学“大传统”出发的思与言
第一节从“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一、《周易》智慧与道家的历史阐释学
二、崇阴尚柔与人物性格的复杂展开
三、从“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第二节《红楼梦》“影响的焦虑”和境界的再生
一、目光的“政治”和小说的伦理学
二、“无限的实”,抑或“无限的虚”
三、生命悲感与时间之喻
四、境界的再生
第三节文体、笔法与古典的遗韵
一、作为文体家的小说家
二、“闲笔”的意味
三、古典传统的心性与韵致
第四节超越“启蒙”意义上的“乡土叙事”
一、超越“启蒙”意义上的“乡土叙事”
二、“中国之心”及其叙事话语
第三章中国古典思想世界与文本境界的开显
第一节天人之际:《老生》与中国古典思想世界
一、历史叙事中的讽喻
二、民族本真形象的价值参照
三、天人之际
第二节“桃源”原型与道家美学
一、《老生》的闲笔
二、“桃源”的原始典型
三、无言而永在的“沉静”
第四章小说诗学的古典特征
第一节本土经验、现代意识与中国气派
一、融合本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文学自觉
二、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认同
三、中国经验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水”与贾平凹的小说诗学
一、“水之性”与“文之道”
二、“水”的诗学:苏东坡、沈从文和贾平凹
第三节“全息”与现实主义的可能
一、古典文脉接续的难度
二、《红楼梦》中的“历史文化全息图像”
三、《周易》精神与小说世界的生成
四、克服“古今中西之争”的局限
结语贾平凹研究:向新的可能性敞开
一、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说明
二、贾平凹研究:一个延展性的论题
三、两个有待展开的重要论题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论文类
后记
节选
而“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人事的困扰,我只有面对了庄之蝶和庄之蝶的女人,也就常常处于一种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无法分清的境界里。”极而言之,“这本书的写作,实在是上帝给我太大的安慰和太大的惩罚,明明是一朵光亮美艳的火焰,给了我这只黑暗中的飞蛾兴奋和追求,但诱我近去了却把我烧毁。”一次摆脱现实主义的限制,且直抒性灵,还能安妥破碎的灵魂的写作,如何有着如此巨大的冒犯性,以至于彼时的知识人几乎众口一词,必欲除之而后快?!《废都》当年的批评者陈晓明在多年之后,对此做过反思:“庄之蝶在九十年代出现,全然是一个文化上的另类。人们看清了他来白那些古籍,但却并不打算了解和认真对待贾平凹的意图。”彼时的知识分子,正在以狂飙突进的姿态,大踏步地迈向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而以“启蒙”“进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性语汇与以性灵、气韵为核心的“传统”存在着天然的“敌意”(在文化的“古今巾两之争”的内在困局之中,二元对立式的狭隘的文化进步观念的自然表现)。1980年代末知识人群体性的精神挫折一变而成为巨大的否定性的力量,并随时寻找着“攻击”的对象。先是痞性十足且胆敢宣称“躲避崇高”的王朔,再就是面对世界的无力的、“颓废”的庄之蝶及其创造者贾平凹:“他(贾平凹)有历史的敏锐性,几十年代初的要害问题之一就是知识分子问题,这是八十年代终结的后遗症。






![晴窗细乳戏分茶-贾平凹散文-[卷三].名物-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2/20120714/B5499164.jpg)
![君子赠言重金石-贾平凹散文-[卷六].序跋-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31.bookschina.com/2019/zuo/11/B5499165.jpg)
![一蓑烟雨任平生-贾平凹散文-[卷一].行走-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2/20120714/B549915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