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毓庆
页数:27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494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本书从研究主体,到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几个方面,反映了笔者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作者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生存智慧对当下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体现出了忧患意识。
作者简介
刘毓庆,山西省洪洞县人,1954年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教授长期从事先秦文学、诗经学、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用力甚勤且成果卓著,著有《古朴的文学》(37万字)、《朦胧的文学》(35万字)、《泽畔悲吟──屈原:历史峡谷的永恒回响》(近10万)、《雅颂新考》(21万字)、《诗经图注》(国风)(约40万)、《诗经图注》(雅颂)(约50万)、《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约35万多字)、《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与人合作,第一作者,110万)《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33万)、《汉字通用声素研究》(与人合著,第二作者,180万)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曾发表文章百余篇。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中国文学理论问题和两汉以降文学研究的论文选,也有部分是关于文化的。其中较突出的是:一、强调古代文学研究者不能只有职业角色,更应该有社会角色意识,故而其研究中每蕴有当代意识。二、强调文学研究应该抛弃西方理论的制约,走近文学本身,走进文学的心灵世界。其《汉赋作家的心态研究》,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内最早的一篇研究文人心态的文章。三、对于问题研究,不满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重讨论当下学者学术研究的缺失。另外有一组是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生存智慧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体现出的是忧患意识。
目录
20 世纪文学观念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制约…………………………………………………1
古代文学的第三重世界 ………………………………………………………………………… 9
文史研究不能依赖理论推导……………………………………………………………………21
文史研究突围与历史大循环的发现 ……………………………………………………….26
朴学·人类学·文学……………………………………………………………………………. .41
不能再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44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48
历史循环中的中国文学 ……………………………………………………………………….. 59
中国文学史分期刍议……………………………………………………………………………. .78
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84
汉赋作家的心态研究 …………………………………………………………………………… 92
五言诗兴盛原因之考察 ……………………………………………………………………… .106
苏李古诗的革新意向 …………………………………………………………………………. .112
苏李古诗的心灵世界 …………………………………………………………………………. .122
《焦仲卿妻》八病说 ……………………………………………………………………………131
中国古代第一抒情长诗《妾薄命叹》研究……………………………………………. .135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 …………………………………. …148
林云铭的文学生命意识及其散文评点实践 ………………………………………….. .158
读《李群玉诗集》(卷上)札记 ………………………………………………………….. 178
唐诗名篇理惑三则…………………………………………………………………………….. …188
“窈窕”考……………………………………………………………………………………….. … 192
“小姐”考……………………………………………………………………………………….. … 196
释“子”………………………………………………………………………………………….. … .201
姚奠中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208
姚奠中先生的课堂教学 ……………………………………………………………………… ..220
忆戚桂宴先生…………………………………………………………………………………… … .229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234
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中国文化角色…………………………………………………………… 247
超越“科学”的“仁学”智慧……………………………………………………………… .252
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 ……………………………………………………………………… . 257
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261
周代大学的启示 ……………………………………………………………………………….. …265
后 记……………………………………………………………………………………………. … … .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