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现代汉语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

封面

作者:王宜广著

页数:29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914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动趋式的语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动趋式语义类型缺乏客观的判别标准、语义扩展存在认知型线性扩展与发散性扩展两种不同的方式。动趋式语义扩展是一种基于原型的隐喻性扩展,动趋式的语义都是以原型意义为基础,这些意义之间的联系由意义链实现。因此,我们参照Talmy对运动事件概念结构的分析,结合汉语动趋式的具体情况,离析汉语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成分,对由25个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的语义类型及其扩展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基于以上认知和分析,重新分析了“趋向”的概念内涵,构建了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分析了动趋式语义扩展能力的不平衡性,并探讨了动趋式基础性语义双向选择框架问题。

作者简介

王宜广,200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在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任教。2013-2014年为韩国圆光大学中语中文学科交换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汉语二语教学等。2014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及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已在《语文研究》《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关于动趋式一 国内对动趋式的认识二 国外对动趋式的认识第二节 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思路一 选题缘由二 理论背景三 研究方法四 研究思路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趋式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第一节 传统视野下的动趋式研究一 趋向动词框架二 趋向动词的性质三 动趋式的语义类型及其扩展方式第二节 认知视野下的动趋式研究一 “来/去”与容器隐喻、障碍隐喻和时间隐喻二 “进”与容器隐喻三 “过来/过去”与障碍隐喻四 “起来”与身体运动隐喻、路径隐喻第三节 概念结构与动趋式研究第四节 动趋式语义的研究方法一 刘月华等“趋向一 结果一 状态”分析法二 邱广君句式环境分析法三 曾传禄隐喻投射分析法四 于康“谁在移动和怎样移动”的标准分析法五 陈忠身体运动经验分析法第五节 动趋式研究述评一 动趋式研究取得的成果二 动趋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动趋式的事件表达及概念语义结构分析第一节 引言一 动趋式语义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二 动趋式的哲学认知基础第二节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成分一 参与者要素二 空间要素三 运动要素四 路径要素五 主观视点第三节 动趋式的事件结构及其语义成分一 表达位移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二 表达状态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三 表达时体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V来”“V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主体参照的概念化与“V来”一 位移性趋向:趋向视点二 状态性趋向:趋向获得者第三节 主体参照的概念化与“V去”一 位移性趋向二 状态性趋向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V上/上来/上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六章 “V下/下来/下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七章 “V进”“V出”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八章 “V回/回来/回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九章 “V过/过来/过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十章 “V起/起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十一章 “V开/开来/开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第十二章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框架
第十三章 动趋式语义扩展的不平衡性
第十四章 动趋式的基础性语义框架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现代汉语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8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