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勇,邓大才主编
页数:66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1054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村、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村、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符竹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作者简介
徐勇,男,1955年7月15日生,湖北省宜昌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16年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方面。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村、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村、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符竹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目录
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儒绅治族:理学裔族的传承与治理——闽西杨家坊调查
第一章 杨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杨氏的由来与迁徙
一 杨姓源流考
二 远祖的迁徙
三 始祖的迁徙
第二节 杨氏宗族的繁衍与发展
一 杨家坊的由来和发展
二 杨氏族人的繁衍
第三节 杨家坊的建制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建制变迁
二 1949年以后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杨家坊的当下概况
一 村情概况
二 姓氏概况
三 村户概况
第二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
二 地形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
五 交通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开基的理由
二 自然观念
三 物化自然
第三节 杨家坊自然实态
一 重建宗庙
二 交通
三 村庄格局
第三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总体概况
二 产业情况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
三 公私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庭分配
三 赋税分配
四 兵役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共同财产继承
二 家庭财产继承
第七节 杨家坊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的变迁
第八节 杨家坊经济实态
一 私营工商业改造
二 市场经济发展
三 农业产能提高
第四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系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宗族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宗亲会
二 房族会
三 大宗祠组织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际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脉分化
二 经济分化
三 身份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房支潜在冲突
二 家庭内部冲突
三 宗族间的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救济
二 宗族庇护
第八节 杨家坊社会变迁
一 宗族观念减弱
二 宗族势力衰微
第九节 杨家坊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第五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信仰
一 祭祖
二 大宗祠(杨氏家庙)
三 族谱
四 祖坟
第二节 生育观念
一 添丁
二 继嗣
三 纳妾
四 “回笼猪”
第三节 生活观念
一 习武卫族
二 致仕庇族
三 房族聚居
四 崇族楹联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事
二 丧葬
三 祭祀和修谱
第五节 文娱活动
一 打醮庙会
二 元宵游龙
第六节 文化教育
一 蒙学
二 社学
三 祖训教化
第七节 杨家坊文化变迁
一 文化初步雏形
二 文化发展
三 文化衰弱
第八节 杨家坊文化实态
一 祠堂
二 打醮
三 大宗祠与娱乐
四 文化教育
第六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乡绅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治理主体:“绅衿耆老”
二 家庭治理主体:父与夫
三 国家治理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家事
三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与祖训
二 家训与家法
三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监督
四 参与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道德教化
二 宗族惩罚
第七节 杨家坊治理变迁
一 宗族自治
二 1949年后的杨家坊治理变迁
第八节 杨家坊治理实态
一 杨家坊治理架构
二 杨家坊治理过程
三 宗族治理
杨家坊调查小记
杨家坊调查日记(部分)
内分外合:农耕之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桂山村调查
第一章 廖氏宗族的始与兴
第一节 廖氏宗族的由来与衍化
一 廖氏源流考
二 廖氏迁徙与分化
第二节 廖氏宗族的开基与发端
一 自远来永,由椒迁桂
二 勤耕稼穑,开基立业
三 建业开枝,五房聚居
第三节 廖氏宗族的聚居与分流
第四节 桂山村的建制沿革
第五节 桂山村当下概况
一 桂山村当前基本情况
二 村民小组与房支分布
第二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
二 地理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
五 交通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风水”立族
二 “风水”改造
三 人居建筑
第三节 桂山村自然实态
一 民宅与风水
二 居住与分布
三 交通与族房
第三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佃、垦结合
二 卖柴为计
三 生产工具
四 农商互补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 共同产权经营
二 家庭私有产权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市场概况
二 集市圈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成果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分配
三 国家税赋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以族、房为单位的消费
二 家庭日常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继承
第八节 桂山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变迁
第九节 桂山村经济实态
一 廖氏宗亲念祖基金会
二 族、房产权与经营
三 商品经济
第四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房支繁衍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与男丁
二 婚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族亲会
二 福主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宗族内部交往
二 宗族对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经济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房支派系冲突
二 家庭内部冲突
三 宗族外部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房救济
二 个人救济
第八节 桂山村社会变迁
一 社会组织变迁
二 社会交往变迁
三 社会保障变迁
第九节 桂山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交往
三 社会分化
第五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生活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勤俭发家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秋祭文化活动
二 祭神文化活动
第五节 文化教育
一 私塾教育
二 家庭教化
第六节 桂山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文化的消退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桂山村文化实态
一 文化信仰
二 文化活动
三 文化教育
第六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
二 廖氏宗族治理架构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长为中心的圈层治理
二 宗族治理组织:族亲会
三 国家治理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房支公共事务
三 家庭内部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家法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方式
一 软性教化
二 奖励与激励
三 惩罚
四 国家刑罚
第六节 治理过程
一 族、房事务决策
二 宗族事务管理
三 宗族事务参与
四 宗族事务监督
第七节 桂山村治理变迁
一 治理权威变迁
二 治理主体变迁
三 宗族“私域”治理
第八节 桂山村治理实态
一 村庄选举
二 民主参与
三 治理规则
附录1 新楼自然村土地改革运动分配信息
附录2 桂山大队1976年农业分配情况统计表
附录3 2015年桂山村两委成员基本信息及职责表
附录4 桂山廖氏宗亲念祖基金会广泛集资告族人书
附录5 “桂山村教育互助协会”执行章程
桂山村调查小记
桂山村调查日记(部分)
房实族虚:累世大族的圈层分化与治理——赣中南符竹村调查
第一章 郭氏渊源与符竹村
第一节 郭氏源流考
一 郭氏起源
二 虢国与郭氏
第二节 定居符竹村
一 郭氏迁徙路径
二 延嵩公开辟符竹村
三 符竹郭氏与郭氏符竹村
第三节 符竹分五派
一 符竹五派的界定
二 对符竹五派的再考证
第四节 符竹村当下概况
一 符竹村现状
二 郭氏南迁第一村:追溯与愿景
第二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天与地:自然环境
二 水与土:资源条件
三 道与人:风水改造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一 祠堂、祖坟与牌坊
二 居所:构造、分布与界址
三 寺、庙、塔与道路
第三节 符竹村自然实态
一 房支、村落与村民小组
二 居住格局的调整
三 交通状况的改善
四 最新的村庄建设概略
第三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公有产权
二 家户私有产权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 以农为主的产业形态
二 宗族公共财产的经营
三 家户私有财产的经营
四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分配与消费
一 游商与圩镇
二 宗族、家户分配与赋税
三 消费形态:宗族聚餐与家户吃饭
第五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公产的继承
二 家户私产的继承与分配
第六节 符竹村经济变迁
一 土地改革前的土地概况
二 土地改革中的土地分配
三 土地改革对宗族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郭氏符竹村的社会形态与变迁
第一节 人口与性别
一 男丁
二 长幼之序与男女有别
第二节 婚姻与家户
一 婚姻的宗族性
二 家户及家与族
三 族亲邻里的合作交往
第三节 宗族与房支
一 宗族大家
二 房支派系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宗族内部交往
二 宗族对外互动
第五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保障
一 社会组织
二 社会保障
三 治安防卫
第六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冲突
一 宗族内部分化
二 宗族内部冲突与对外纷争
三 郭明达:宗族分化与冲突的关键人
第五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宗族文化:祠堂、祖坟与族谱
一 郭氏祠堂
二 族谱修续
三 祖坟与祭祖
第二节 生育与性别观念
一 添丁与“做三朝”
二 男女地位差异
三 过继与入赘
第三节 生活观念与日常习俗
一 日常生活观念
二 婚嫁习俗
三 丧葬习俗
第四节 节日庆典与神灵崇拜
一 春节庆典
二 中秋烧塔
三 冬至祭祖
四 岗岚寺
第五节 宗族文教与平民化
一 文化教育
二 宗族的平民化
第六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祠堂建置与治理圈层
二 治理圈层的边界
三 治理中的宗族与国家
第二节 治理主体与组织
一 族长的产生与治理角色
二 治理架构与组织
第三节 治理规则与方式
一 祖训二十条
二 郭氏家训
三 家法
第四节 治理内容与活动
一 全族性事务的治理
二 房支圈层的治理
三 家户层面的治理
第五节 符竹村治理变迁与实态
一 保甲的施行与双轨制治理
二 并轨与宗族治理力量的消解
三 宗族治理力量的再造
符竹村调查小记
符竹村调查日记(部分)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