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政著
页数:315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305147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王政著的《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史略》考察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共分为四个时期。第一,先秦汉魏六朝――理论史的“观念期”或“史前期”。这一时期的戏剧艺术的属性在生长阶段,人们关于戏剧艺术体式的观念也在生长期。第二,唐宋时期,戏剧形式已初熟,初熟之形式已产生许多的评说,评说中已潜含着审美的成分。第三个时期是元代,杂剧剧本及演出宣告了中国戏剧的成熟化时代。关于杂剧的文学批评与演出批评都出现了专门的论述与论著,戏剧理论出现了一个雏形系统。第四个时期是明清两代,即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戏剧活动随社会审美思潮涌激变幻,各种倾向与偏好争奇斗艳,故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赢来了它的“流派化”、“倾向化”的充分发展时期。最后,在李渔的手下,戏剧审美理论完成了系统化表述,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告以终结。
本书特色
本书考察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作四个时期。最,先秦汉魏六朝–理论史的”观念期”或”史前期”。第二,唐宋时期,戏剧形式已初熟,关于初熟之形式已产生许多的评说,评说中已潜含着审美的成分。第三个时期是元代,杂剧剧本及演出宣告了中国戏剧的成熟化时代。第四个时期是明清两代,即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的繁荣期。
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先唐时期戏剧艺术审美属性的生成状态 第一节 中国戏剧产生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 第二节 对神的装扮模拟 第三节 对兽的装扮模拟 第四节 人模拟一个他人的“象人”活动 第五节 观戏中“雅乐”审美标准的出现第二章 唐宋时期戏剧审美理论的萌生 第一节 戏剧美感与两种美的欣赏 第二节 戏剧审美特点与戏剧艺术形象 第三节 对戏剧诸要素的理解第三章 元代的戏剧审美理论 第一节 理论的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 第二节 理论形成的基本标志与具体途径 第三节 元代戏剧审美批评潜蕴的趋势第四章 明代教化派戏曲美学 第一节 教化派对早期儒家“乐”美思想的嗣承变异 第二节 教化派的具体戏曲美学观点第五章 明代昆山派戏曲美学 第一节 昆山派的主体性艺术原则 第二节 昆山派美学风格论 第三节 昆山派对戏曲艺术本身理解的可取之处 第四节 昆山派创作及作品作为“文本”而被阐释出来的一些观点 余语第六章 明代吴江派戏曲美学 第一节 格律工美与语言俚俗——吴江派戏曲美学的重心 第二节 吕天成《曲品》与戏曲美学 第三节 王骥德《曲律》:主客兼顾的“体系”初构 第四节 冯梦龙与中国正宗戏曲理论之雏形 第五节 “吴江”倾向者的审美理论第七章 明代临川派的戏曲美学 第一节 临川派审美理想“真”与“情”的来源及典型意义 第二节 理论重心——“情”对戏曲诸形式要素的影响 第三节 临川派对戏曲的具体审美要求第八章 清代的戏剧审美批评 第一节 “临川派”遗响 第二节 感伤主义的戏剧观 第三节 由苏州派发展开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第四节 钟爱“花部”的审美理论 第五节 “以文律曲”的审美倾向 第六节 以“情”为中心的表演论 第七节 金圣叹的戏剧审美批评第九章 李渔戏剧美学理论的系统化 第一节 戏剧艺术美感作用形成的特殊性 第二节 戏剧家如何活动于戏剧的第一过程 第三节 关于戏剧活动的第二过程 结语附编 汪光被《芙蓉楼传奇》的时代因素及眉批价值 梅鼎祚《玉合记》本事与艺术加工 傩戏面具“额饰”与“额有灵穴”的巫术人类学底蕴 贵池傩戏 民间演剧之近代变迁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国间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辑考 民俗事象中的悲喜剧因素与审丑 装扮、摹仿、对象化:民俗活动的美学形态 原始巫人“戴羽”“饰羽”与美之本义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