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红亮著
页数:224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45333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江河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流向》借助文学地理的理论框架,从空间视阈,对中国的河流、城市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尤其是对黄河流域的城市布局和文学流向之关系进行查漏补缺式的梳理与探讨,绘制空间形态与时间形态并置交融的文学版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杜红亮,1971年生,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艺术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节 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 中国文明的特质
第三节 河流与文明
第四节 河流与城市
第五节 河流与文学
第二章 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形态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起源
第二节 仰韶聚落
第三节 龙山城邦
第四节 夏代初城
第五节 商代定都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三级城市体系
一、都城和陪都
二、区域中心城市
三、地方一般城市
第二节 西周至清代的城市发展演变
一、诸侯争霸时期的城市
二、州郡制下的城市
三、道路制下的城市
四、行省制度下的城市
第四章 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一节 先秦文学家地理分布
一、口耳相传的文学
二、书面文学的源头
三、个性文学作品的出现
第二节 秦汉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三节 魏晋文学家地理分布
一、三国时期
二、西晋时期
三、东晋时期
四、十六国时期
五、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文学家地理分布
一、隋代时期
二、唐代时期
三、五代十国时期
第五节 宋辽金文学家地理分布
一、北宋、辽代时期
二、南宋、金代时期
第六节 元代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七节 明代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八节 清代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五章 中国文学流向的规律
第一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学流向分析
第二节 文学重心迁移的规律及原因
参考文献
节选
《江河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流向》: 文化和文明发生的内在逻辑是人的因素对自然的介入。人类依赖自然资源而生存和发展,根据发展依靠土壤、草原与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不同,世界文明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农业、游牧与海洋三种。 马克思尝言“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矿……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北纬20°-40°区域,自然富源丰富,较南半球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世界的早期文明皆肇发于这一区域,墨西哥文明、地中海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自西至东排列,形成了一个“中纬度文明带”。 中国位居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在自然地理上,中国的西北和北部,从帕米尔高原到东北,天山、阿尔泰山、萨岩岭、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山间填充以大漠,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向东南亚延伸,依次排列着缅印边境的那加山,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中国境内的怒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发源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的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金沙江沿着山谷奔腾而下,分别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边境形势山河相间极为险峻;在东部与南部,浩瀚的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构成了边缘海;中部地区则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冲积的广阔平原。 农业文明依赖土地、阳光与水源,草原与海洋相对居次要位置。中国在欧亚东端独特的地理形势构成了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又为华夏文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内部条件。该地区西高东低,海拔1500米左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太行、王屋二山雄峙北方,大别、桐柏二山屏立南界,西有伏牛、熊耳诸脉,东为黄淮平原,沃野千里。黄河东西横贯,洛河、伊河、济水散行北部,淮河、丹江、唐河、白河密布南方。因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便于农业生产,历来为中国之腹地。早在《尚书·禹贡》中,分“天下”为“九州”,九州土壤又根据肥瘠程度分九等。其中,雍州土质最好,属黄壤,肥力为“上上”等级,而中原属地豫州土壤较好,厥土为壤,下土坟垆,肥力“中上”等级,这两种土壤皆与黄土高原的形成有关。等级最差的为梁州青黎土、荆州和扬州的涂泥,这两种土壤湿润如泥,因当时排水与灌溉技术不甚发达,不能有效利用,故依次排列后三位。 在古人视野中,海洋的价值仅是作为天边而存在,所谓“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即便是生活在邹鲁滨海的孔子与孟子,也无涉险海航的经历,而是长年奔走游说于中原列国之间。偶尔也提及海洋,只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视之为逃遁处所,并且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仁”高于“智”。先圣置安定的山于易动的水之上,表现出追求稳定的思想,而与西方的海洋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草原在唐代之前,仅有充当沙漠间绿色通道的价值。《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从此东行,人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这段文字真实而悲切地记述了中国与世界交流沿“丝绸之路”西行的困苦。 外部形势相对封闭、中部土地相对肥沃,是中国先民选择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原点,在把原地区作为生活与发展核心区域的早期决定因素。文明的产生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历夏、商、周三代,经秦、汉、隋、唐而至于北宋王朝的覆灭,中国的文化中心却在长达三四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原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中国文明进行剖析,中原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政治与文化的核心区,不仅是生存的自然选择,更是地理与文化,甚至是哲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中原”与“中国”两个概念的甄别进行把握。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曾经坚定地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中心,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对此更为自信。中国古代,国家与民族概念的内涵处于一种混融状态。作为国家的称谓,“中国”与“中原”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二者之间在民族上可以相互替代,在疆域范围上可以相互涵盖,有时又完全重合。 “中国”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五种。其一,指京师。《诗经·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笺:“中国,京师者诸夏之根本。”其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诗经·荡》讽厉王暴虐日:“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其三,指中原地区。《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其四,指内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