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中国财政功能研究

封面

作者:牛富荣

页数:242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1763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研究文库: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中国财政功能研究》以“社会分工”为研究视角,以“系统论”为研究方法,构建了以社会复杂巨系统为平台,以“人的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巨系统结构分化——政治子系统内部功能分化——财政产生及其功能定位”为演进路径的财政功能研究理论逻辑。遵循这一理论逻辑,《山西财经大学财政研究文库: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中国财政功能研究》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区隔分化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功能分化社会——社会分工的特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功能历史演变。时至今日,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中国发展主旋律。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对财政功能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于是,回归并秉承财政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坚持财政的“公共性”本质属性,基于财政与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山西财经大学财政研究文库: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中国财政功能研究》发展和创新了财政功能体系,旨在构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功能体系。最后,基于绩效测度结果,分别提出了财政功能的实现路径和宏观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

牛富荣,女,1976年生,山西交城人。2016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要研究领域:财政基础理论、比较财政、财政绩效评价等。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在《财政研究》、《统计与决策》、《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管理》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数篇,参与第一最课题三项,主持省级课题两项

本书特色

本书以“社会分工”为研究视角,以“系统论”为研究方法,构建了以社会复杂巨系统为平台,以“人的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巨系统结构分化——政治子系统内部功能分化——财政产生及其功能定位”为演进路径的财政功能研究理论逻辑。遵循这一理论逻辑,本书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区隔分化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功能分化社会——社会分工的特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功能历史演变。时至今日,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中国发展主旋律。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对财政功能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于是,回归并秉承财政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坚持财政的“公共性”本质属性,基于财政与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本书发展和创新了财政功能体系,旨在构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功能体系。最后,基于绩效测度结果,分别提出了财政功能的实现路径和宏观保障措施。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财政功能研究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财政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社会学
2.3 公共产品理论
2.4 公共选择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财政功能的研究视角——社会分工
3.1 社会分工理论的历史梳理
3.2 社会分工理论的一般阐述
3.3 社会分工理论对财政功能的规定性
3.4 小结

第4章 社会分工视角下财政功能的理论逻辑
4.1 社会分工的原动力:人的需要
4.2 社会分工深化促进社会巨系统结构分化
4.3 社会巨系统结构分化促使政治子系统产生
4.4 政治子系统内部功能分化促使财政产生
4.5 社会分工与财政功能关联性的理论总结
4.6 小结

第5章 社会分工视角下财政功能的历史考察
5.1 社会分工视角下的社会形态划分
5.2 区隔分化社会的社会分工与财政功能
5.3 阶层分化社会的社会分工与财政功能
5.4 功能分化社会的社会分工与财政功能
5.5 社会分工与财政功能关联性的历史总结
5.6 小结
第6 露社会分工视角下财政功能创新的现实基础
6.1 财政功能创新的现实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
6.2 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的分工模式
6.3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财政功能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6.4 小结

第7章 社会分工视角下财政功能创新的基本内容
7.1 财政理财限政功能
7.2 财政财富分配功能
7.3 财政满足公共需要功能
7.4 小结

第8章 社会分工视角下财政功能的绩效测度
8.1 财政理财限政功能的绩效测度
8.2 财政财富分配功能的绩效测度
8.3 财政满足公共需要功能的绩效测度
8.4 小结

第9章 社会分工视角下财政功能的实现路径
9.1 财政理财限政功能的实现路径
9.2 财政财富分配功能的实现路径
9.3 财政满足公共需要功能的实现路径
9.4 实现财政功能的宏观环境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研究文库: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中国财政功能研究》:  “五形态说”是根据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关系,对社会形态的划分。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一种主要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是该社会形态的标志。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则是核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要素,因而所有制也构成整个社会形态的一个根本问题。据此,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分为五种形态: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同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未来的“无产阶级占有制”。后来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由此确立了人类社会依次更替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进一步确定为“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形态,并指出“这就是人类史上人们生产关系发展的情景”。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五形态说”。  “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尽管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依据不同,揭示的关系各异,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是统一的。因为无论是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是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都最终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中国财政功能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6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