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走出传统节约观的迷思-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角的研究

封面

作者:蔡华杰

页数:31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859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走出传统节约观的迷思: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角的研究》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视角对节约议题进行学理阐释,特别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对节约观的基础理论做反思性和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呼吁人们走出传统节约观的迷思。全书由相互联系的三个篇章组成:上篇是研究起点的反思:“稀缺与节约观”;中篇是研究范式的转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节约观”;下篇是重大问题的探讨:“气候变化与节约观”。力求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参考。

作者简介

  蔡华杰,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成员,美国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CEPA)访问学者,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出版专著《另一个世界可能吗?——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研究》(2014)和《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生态社会主义研究》(2015,第二作者)。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获得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教学与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书特色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节约观研究”的最终成果

目录

导言 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的“去政治化”阐释

上篇 稀缺与节约观——研究起点的反思
第一章 稀缺性假设是怎样炼成的
一、稀缺性假设异于古希腊的稀缺思想
二、稀缺性假设、雇佣劳动与私有产权
三、稀缺性假设、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第二章 “稀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稀缺”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范式
二、狩猎采集时代的“丰裕”
三、资本主义制造“稀缺”
四、超越“稀缺”
第三章 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下的节约观
一、稀缺性假设的缺陷
二、从稀缺性假设到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
三、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下节约的途径

中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节约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意涵
一、资本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矛盾修辞
二、马克思主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自然资源公有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四、公平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
第五章 在生产中节约还是在消费中节约
一、环境修补:生产增长范式对环境问题的回应
二、在消费中节约:普林森的消费批判范式
三、回到生产批判:以废弃和浪费为例
第六章 资本主义农业中的节约及其反思
一、资本主义农业是节约人力和土地的农业
二、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角反思资本主义节约型农业
三、构建以生态和民生为导向的节约型农业

下篇 气候变化与节约观——重大问题的探讨
第七章 节约型社会视域下气候变化怀疑论批判
一、气候变化是关涉节约的重大问题
二、气候变化怀疑论及其对节约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怀疑论的本质
第八章 节能不仅仅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一、降低能源强度是各国节能政策首选
二、杰文斯悖论
三、杰文斯悖论在当代
四、杰文斯悖论在中国
五、走出杰文斯悖论
第九章 汽车业节能何以可能
一、从自由主义到制度主义
二、作为方法论的资本主义多样性理论
三、汽车业节能的国别差异:经验分析
四、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汽车业节能
第十章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及其节约机理
一、基于私有产权的解决方案及其节约机理
二、基于公有产权的解决方案及其节约成效
三、健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结语走出传统节约观的迷思
附录互联网+环境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走出传统节约观的迷思: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角的研究》:  二、稀缺性假设、雇佣劳动与私有产权  早期的稀缺思想主要描述的是满足生存需要方面的稀缺,它要么没有引申出人有永无止境的需要的思想,要么就是对永无止境的需要进行无情的抨击。这样一来,它与稀缺性假设还相去甚远。同样是稀缺,为什么对其描述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这是因为思想巨匠在描述或者运用稀缺时的意图是不同的。再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稀缺的描述时,我们会发现,他们论述稀缺是为了说明城邦的起源,例如,柏拉图说:“我假设一个城邦开始产生了,当个人发现他们不是自足的,而是他们每人都有许多他们自己不能满足的需求。”②城邦建立起来以后,通过城邦内人们相互之间的买卖,或者与城邦外的人们的买卖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有时甚至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从而克服稀缺。而如果我们再寻找此后对稀缺的相关论述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论述在运用稀缺上的意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资本主义的起源联系起来了,稀缺性假设也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逐步产生的。  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的诞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替代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封建主义掌握政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资本主义要在残酷、艰难的现实中萌芽并发展起来,首先要做的是充分论证资本主义发展所需条件和内在精神的合理性。这至少包括论证雇佣劳动、私有产权和前述所说的对绝非必需的需要的追逐的合理性,这些合理性的论证近代以来在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的深刻变革中得以完成,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稀缺”在这些论证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完善离不开霍布斯和洛克的贡献,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证城邦的起源不同,他们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论证不是从“稀缺”谈起,反而是从“自然状态”的“丰裕”谈起。在“自然状态”下,生存权是人类的一项自然权利,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已由上帝自然赋予,“上帝已经把它们为量丰裕地放置在我们面前的地面上或近地面之处”①。但这样是否意味着不存在“稀缺”呢?不是。因为上帝只是将这些自然存在物供给人类,就此而言,“丰裕”仅指自然存在物的丰裕,人类如果不对其加以利用,人类依旧处于稀缺状态,如何利用呢?霍布斯和洛克认为,在自然存在物和人类之间搭建起桥梁的是劳动,人类只有进行劳动,自然存在物才是上帝真正赐予人类的东西。因此,霍布斯将上帝通过海洋和陆地的无偿赐予和人类付出劳动作为人类获取物资的两个条件,许多人会由于不可避免的偶然事故而无法依靠劳动维持生活,从而陷入稀缺状态。洛克认为,人的贫乏处境也需要他从事劳动,甚至如果不加以劳动,自然和土地只提供本身几乎没有价值的资料,他还以美洲几个部落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关于这一点,没有比美洲几个部落的情况更能作为明显的例证。这些部落土地富足而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却是贫困的。自然对他们也同对任何其他民族一样,充分地提供了丰富的物资——那就是能生产丰富的供衣食享用之需的东西的肥沃土地——但是由于不用劳动去进行改进,他们没有我们所享受的需用品的百分之一。在那里,一个拥有广大肥沃土地的统治者,在衣食住方面还不如英国的一个粗工。”②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走出传统节约观的迷思-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角的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5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