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炳炎 著
页数:539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3060809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潮州陶瓷史
内容简介
《潮州陶瓷史》为行业专题史,展示潮州陶瓷的发展历程,总结潮州陶瓷的发展规律。本书时间界点从新石器时期至2020年,涵盖整个潮州陶瓷史发展进程。根据考古发掘、实物和文献材料,将这个历史进程梳理划分为古代部分(1860年以前)、近现代部分(1860-1949年)、当代部分(1950-2020年)三个时期,分十五章描述每一历史时期潮州陶瓷业的主要窑场分布、生产技术变化、产品工艺特点及市场运销情况。
作者简介
李炳炎,1962年生于潮州城区,研究馆员、高级工艺美术师。1981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第六届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潮州市人大第十六届常委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古代(1860年以前)
绪论
第一章 荫发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
第一节 主要遗存
第二节 粤东陶器的发展与内涵
第二章 创烧期(317—907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青釉瓷的发现
第二节 唐代潮州的瓷器生产
第三节 唐代潮州青釉瓷的运销与海外发现
第三章 兴盛期(960—1127年)
第一节 北宋潮州陶瓷窑址
第二节 北宋笔架山潮州窑的创烧背景
第三节 笔架山窑的工艺特征
第四节 北宋潮州窑业的外销与海外发现
第四章 转变期(1128—1859年)
第一节 由鼎盛转向衰落的南宋至元的潮州窑业
第二节 明清时期潮州社会与窑业
第三节 明清主要窑场及其产品工艺
第二部分 近现代(1860—1949年)
第五章 汕头开埠与潮州陶瓷业的转型
第一节 汕头开埠与潮瓷发展
第二节 欧日洋瓷的市场影响与潮瓷产业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潮瓷的影响
第六章 枫溪窑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主要陶瓷厂坊
第三节 主要瓷商
第七章 枫溪窑的工艺特征
第一节 瓷土瓷釉
第二节 装饰技艺
第三节 产品品种
第四节 烧造经营
第八章 大埔与饶平窑业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第一节 窑业的发展
第二节 工艺特征
第九章 其他县区窑业的发展
第一节 其他县的窑业
第二节 潮州城区的彩瓷
第十章 汕头市陶瓷业同业公会之发展演变
第一节 公会的创立与重建
第二节 公会的作用
第三节 会员的负重经营
第三部分 当代(1949—2020年)
第十一章 潮州陶瓷业的所有制变革(1949—1978年)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生产自救
第二节 从私有制到国有化
第三节 双轨制的实施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 潮州陶瓷工业化体系的建立(1949—1978年)
第一节 陶瓷经营体系
第二节 陶瓷科研教育体系
绪论
第一章 荫发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
第一节 主要遗存
第二节 粤东陶器的发展与内涵
第二章 创烧期(317—907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青釉瓷的发现
第二节 唐代潮州的瓷器生产
第三节 唐代潮州青釉瓷的运销与海外发现
第三章 兴盛期(960—1127年)
第一节 北宋潮州陶瓷窑址
第二节 北宋笔架山潮州窑的创烧背景
第三节 笔架山窑的工艺特征
第四节 北宋潮州窑业的外销与海外发现
第四章 转变期(1128—1859年)
第一节 由鼎盛转向衰落的南宋至元的潮州窑业
第二节 明清时期潮州社会与窑业
第三节 明清主要窑场及其产品工艺
第二部分 近现代(1860—1949年)
第五章 汕头开埠与潮州陶瓷业的转型
第一节 汕头开埠与潮瓷发展
第二节 欧日洋瓷的市场影响与潮瓷产业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潮瓷的影响
第六章 枫溪窑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主要陶瓷厂坊
第三节 主要瓷商
第七章 枫溪窑的工艺特征
第一节 瓷土瓷釉
第二节 装饰技艺
第三节 产品品种
第四节 烧造经营
第八章 大埔与饶平窑业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第一节 窑业的发展
第二节 工艺特征
第九章 其他县区窑业的发展
第一节 其他县的窑业
第二节 潮州城区的彩瓷
第十章 汕头市陶瓷业同业公会之发展演变
第一节 公会的创立与重建
第二节 公会的作用
第三节 会员的负重经营
第三部分 当代(1949—2020年)
第十一章 潮州陶瓷业的所有制变革(1949—1978年)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生产自救
第二节 从私有制到国有化
第三节 双轨制的实施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 潮州陶瓷工业化体系的建立(1949—1978年)
第一节 陶瓷经营体系
第二节 陶瓷科研教育体系